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需求侧响应条件下的家庭用电管理研究
被引:9
作者
:
吴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电能计量重点实验室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电能计量重点实验室
吴桥
[
1
]
卢树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电能计量重点实验室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电能计量重点实验室
卢树峰
[
1
]
杨世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电能计量重点实验室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电能计量重点实验室
杨世海
[
1
]
陈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计量大学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电能计量重点实验室
陈坚
[
2
]
李志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电能计量重点实验室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电能计量重点实验室
李志新
[
1
]
机构
:
[1]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电能计量重点实验室
[2]
中国计量大学
来源
:
江苏电机工程
|
2016年
/ 35卷
/ 05期
关键词
:
需求侧响应;
家庭用电管理;
系统结构;
用电策略;
D O I
:
10.19464/j.cnki.cn32-1541/tm.2016.05.007
中图分类号
:
TM73 [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通信];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需求侧响应对电网公司和电力用户都是互利的。介绍了需求侧响应的相关概念,研究了需求侧响应条件下家庭用电管理的系统结构和用电策略,根据实时电价、分时电价,考虑温度控制和综合能源对现有的用电策略进行分类,总结了这些研究策略的不足和优点,并对未来家庭用电管理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意见。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效益评估与特性分析.[D].刘继东.山东大学.2013, 04
[2]
面向智能用电的需求响应技术及家庭用户用电策略研究.[D].陈俊生.重庆大学.2014, 01
[3]
基于智能用电系统的家庭用电策略研究.[D].唐二雷.华北电力大学.2014, 03
[4]
计及实时电价的柔性负荷系统需求侧响应机制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阮冰洁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强
颜文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颜文俊
[J].
机电工程,
2015,
32
(06)
: 857
-
862
[5]
分时电价环境下基于家居能量管理系统的家居负荷建模与优化运行
周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
周磊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扬
[J].
电网技术,
2015,
39
(02)
: 367
-
374
[6]
美国和日本需求响应运作模式和激励机制
裴丽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地铁建设公司
裴丽君
[J].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3,
15
(02)
: 57
-
60
←
1
→
共 6 条
[1]
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效益评估与特性分析.[D].刘继东.山东大学.2013, 04
[2]
面向智能用电的需求响应技术及家庭用户用电策略研究.[D].陈俊生.重庆大学.2014, 01
[3]
基于智能用电系统的家庭用电策略研究.[D].唐二雷.华北电力大学.2014, 03
[4]
计及实时电价的柔性负荷系统需求侧响应机制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阮冰洁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强
颜文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颜文俊
[J].
机电工程,
2015,
32
(06)
: 857
-
862
[5]
分时电价环境下基于家居能量管理系统的家居负荷建模与优化运行
周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
周磊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扬
[J].
电网技术,
2015,
39
(02)
: 367
-
374
[6]
美国和日本需求响应运作模式和激励机制
裴丽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地铁建设公司
裴丽君
[J].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3,
15
(02)
: 57
-
60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