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刻画基础:场模型还是要素模型

被引:9
作者
叶圣涛
保继刚
机构
[1]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关键词
场模型; 要素模型; 城市游憩空间形态; 结构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203 ;
摘要
城市游憩空间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在以往的研究中似乎不言自明的采用离散观。该文认为市区游憩空间更适于场模型,而郊区游憩空间更适于要素模型,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则兼有场模型和要素模型的特征,属于"灰色"地带。据此提出了城市游憩空间体系的结构模式,即:由市区游憩圈、城市边缘地带游憩圈、郊区游憩圈所构成的圈层结构。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昆明城市居民的游憩活动空间研究 [J].
周常春 ;
车震宇 .
热带地理, 2006, (01) :81-85
[2]   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构 [J].
吴承照 .
城市规划学刊, 2005, (03) :82-87
[3]   杨浦区游憩空间系统开发初探 [J].
刘颂 .
上海城市规划, 2004, (02) :9-11
[4]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 [J].
秦学 .
经济地理, 2003, (02) :267-271+288
[5]   从城市建公园到如何使城市成为公园 [J].
陈传康 .
城市问题, 1993, (03) :5-6
[6]  
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吴志强, 2005
[7]  
城市形态[M]. 华夏出版社 , (美)凯文·林奇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