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与人的生存本性理论

被引:1
作者
郭晶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现成性; 生成性; 生存本性; 形而上学; 后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D O I
10.16064/j.cnki.cn34-1003/g0.2012.01.008
中图分类号
B0-0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科分类号
0305 ; 010101 ;
摘要
人的自我理解,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内容。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开始直至近代,对人的考察集中体现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即以下定义的方式来理解人。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特征,以形而上学把握人,必然导致人的物化,即把人理解为现成存在者。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将人从形而上学中解救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超越开创了现代实践哲学,将形而上学现成性解释原则转变为后形而上学的生成性解释原则,进而揭示了人特有的生存本性,实现了后形而上学视域下人的自我理解。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马克思人学与西方当代人学的关联性 [J].
邹诗鹏 .
江苏社会科学, 2001, (01) :36-42
[2]  
物的追问.[M].(德) 海德格尔 (Heidegger;M.) ;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  
形而上学的巴别塔.[M].张志扬;陈家琪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  
人论.[M].(德)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  
后形而上学思想.[M].(德)于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
[6]  
非理性的人.[M].[美]威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 著;段德智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 著;刘丕坤 译.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