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壕涌遗址孢粉、植硅石组合及其环境考古

被引:8
作者
黄翡
裴安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长沙
关键词
孢粉、植硅石组合; 环境考古; 壕涌遗址; 香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3.84 [微体古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香港壕涌遗址孢粉、植硅石组合表明 :自新石器时期以来该遗址周围植被以热带 -亚热带蕨类植物为主 ;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莎草、藜科等为主 ;在遗址附近的高地及山坡上生长了常绿阔叶林 ,其成分包括 :阿丁枫香属 (Al-tingia)、栲属 (Castanopsis)、常绿栎 (evergreen Quercus)、棕榈 (Palmae)等 ;植被面貌是人类活动干扰的结果。新石期时期 ,遗址受海水影响 ,人类活动以采集、捕捞为主 ;唐宋时期 ,禾本科花粉及典型水稻硅酸体的大量出现 ,反映了稻作农业的发展及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
引用
收藏
页码:398 / 40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硅石研究 [J].
黄翡 ;
王伟铭 ;
李民昌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8, (01) :83-88
[2]   香港地区史前考古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J].
吴伟鸣 .
东南文化, 1997, (02) :20-30
[3]   上海地区全新世植被、环境演替与古人类活动关系探讨 [J].
王开发,张玉兰,封卫青,黄宣佩,张明华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6, (01) :1-4
[4]   深圳福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 [J].
吴玉书 ;
赵娴 ;
刘都义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9, (01) :93-101
[5]   “河姆渡”先人生活时期的古植被、古气候 [J].
孙湘君 ;
杜乃秋 ;
陈明洪 .
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 1981, (02) :146-151+182
[6]  
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应用[M]. 海洋出版社 , 王永吉,吕厚远著, 1993
[7]  
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M]. 海洋出版社 , 李平日等著, 1991
[8]  
中国植被[M]. 科学出版社 , 吴征镒主编, 1980
[9]  
Pollen and phytolith evidence for rice cultivation during the Neolithic at Longqiuzhuang, eastern Jianghuai, China[J] . Fei Huang,Min Zhang.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 . 2000 (3)
[10]  
A combined pollen and phytolith record for fourteen thousand years of vegetation change in northeastern Thailand[J] . L. Kealhofer,D. Penny.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