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遗传标记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发现及遗传和利用研究

被引:5
作者
林晓怡
杨典洱
林建兴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北京卫生学校
[2]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玉米; 基因雄性不育; 遗传分析; 两用系育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92年在玉米族远缘杂交组合 34 0 2 F3(丹 34 0× 4 0 3- 2 )中首次发现带标记性状的基因雄性不育 ( GMS)材料。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不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当不育株 ( A)与可育株 ( B)进行兄妹交 ,育性分离比例接近 1∶ 1;而可育株 ( B)自交的后代 ,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 3∶ 1。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证明 ,不育基因 ( ms°)与标记性状基因 ( plf)紧密连锁 ,未发现有交换现象 ,它们可能位于同一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经过不育株五代兄妹交已选出几个高产核不育两用系。通过测交筛选出一个强优势高产恢复系 HR- 1。利用高产核不育系与强优恢复系配制出两个超高产玉米杂交种 ;小区( 0 .0 0 66hm2 )产量分别为 72 .0 kg和 78.1kg,比对照掖单 13号增产 18.6%和 2 8.7%。本文还讨论了带遗传标记的高产核不育两用系的应用前景 ,并提出进一步研究 ms°- plf基因的设想。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33+257 +2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玉米隐性核不育双杂合保持系的选育 Ⅱ.提高保持系生活力的研究 [J].
季良越 ;
季洪强 ;
罗福和 ;
胡彦民 ;
黄西林 .
遗传, 1997, (06) :1-6
[2]   玉米基因雄性不育双杂合保持系的选育研究 [J].
季良越 ;
罗福和 ;
陈伟程 ;
胡彦民 ;
季洪强 .
作物学报, 1993, (03) :262-267
[3]   玉米ms和y基因之间的交换值测定 [J].
季良越 ;
罗福和 ;
胡彦民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9, (01) :6-11
[4]   玉米两系法的研究(初报) 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双杂合体的选育 [J].
刘仲元 .
遗传学报, 1982, (01) :78-84+90
[5]  
玉米育种研究进展[M]. 科学出版社 , 李竞雄主编,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