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的碳含量和同位素比值

被引:2
作者
赵子福
郑永飞
龚冰
赵彦冰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
关键词
有机碳; 碳酸盐碳; 碳同位素; 地球化学; 混合作用; 花岗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 [侵入岩、深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应用EA-MS连线技术(将元素分析仪(EA)与气体质谱仪(MS)连接起来,进行硅酸盐岩石微量碳的含量和同位素比值测定)首次测定了中国东南部花岗岩及其部分磷灰石的全碳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结果发现,这些花岗岩的碳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分布较宽(碳含量为0.04%~0.79%,δ13C值为-7.5‰~-37.0‰)。磷灰石与全岩的δ13C值呈正相关关系,指示自花岗岩浆上升到结晶以来未受到同化混染或热液蚀变扰动,所以全岩碳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其源区δ13C值的不均一性。对部分全岩进行HCl溶解后分析,结果表明碳在花岗岩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碳酸盐碳和非碳酸盐碳)。碳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分别成对数正态分布和双峰正态分布,反映了不同含碳储库的地球化学混合。结合已有的Nd、Sr同位素数据,发现碳同位素组成与钕、锶同位素和碳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呈非简单壳幔两端元混合特征,其中地幔端元的δ13C值约为-7‰,而地壳端元的δ13C值变化较大(-20‰~-35‰),对应的初始Sr同位素比值变化也较大(0.715~0.735),但初始Nd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εNd=-18)。部分初始Sr同位素比值<0.710的Ⅰ型花岗岩同样具有低的δ13C值,可能指示其火成岩原岩曾出露过地表,受到了有机碳的混染。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6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 条
  • [1] 福建省白垩纪岩浆岩Nd、Sr同位素研究
    黄萱
    孙世华
    DePaolo D.J.
    吴克隆
    [J]. 岩石学报, 1986, (02) : 50 - 63
  • [2] ISOTOPIC RELATIONSHIPS OF VOLATILE AND LITHOPHILE TRACE-ELEMENTS IN CONTINENTAL ULTRAMAFIC XENOLITHS
    PORCELLI, DR
    ONIONS, RK
    GALER, SJG
    COHEN, AS
    MATTEY, DP
    [J].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992, 110 (04) : 528 - 538
  • [3] Diamondiferous peridotite xenoliths from the Argyle (AK1) lamproite pipe, Western Australia[J] . A. L. Jaques,H. St. C. O’Neill,C. B. Smith,J. Moon,B. W. Chappell.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9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