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中国的能源强度

被引:33
作者
李标 [1 ]
吴贾 [2 ]
陈姝兴 [3 ]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2]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3]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化; 信息化; 能源强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49 [信息产业经济]; F206 [能源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020205 ; 0202 ; 1201 ; 020201 ;
摘要
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对能源强度正负双面效应的叠加,使其施加于能源强度的总体影响难以把握。本研究依托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生产函数,借助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联系机制,推导三者与能源强度的数理关系。我们以此为基础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并基于中国30个省域2005-2013年的数据,使用FE、IV-FE、IV-GMM和MG四种估计方法,实证分析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城镇化短期内能够显著降低能源强度,但中国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并没有持续发挥其在集约利用能源方面的优势,以至于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长期影响表现为正。2在控制工业化的内生性后,IV-FE、IV-GMM模型表明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可有效改善能源强度。3信息化在改善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方面的短期和长期作用均较为显著。从而,中国需将城镇化短期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化为长期节能降耗优势;需构筑节能型现代产业体系,释放工业化结构节能红利;需深挖"信息节能"潜力,强化信息化节能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资本深化、产业结构与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 [J].
毛丰付 ;
潘加顺 .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10) :32-44
[2]   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与单位GDP能耗——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和协整方法 [J].
董锋 ;
龙如银 ;
周德群 ;
李晓晖 .
管理学报, 2012, 9 (04) :603-610
[3]   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 [J].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 ;
杨京英 ;
熊友达 ;
安筱鹏 ;
苑春荟 ;
姜澍 ;
何强 .
管理世界, 2011, (12) :1-11
[4]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J].
干春晖 ;
郑若谷 ;
余典范 .
经济研究, 2011, 46 (05) :4-16+31
[5]   地区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J].
徐瑾 .
统计研究, 2010, 27 (05) :74-80
[6]   中国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关系研究 [J].
谭忠富 ;
张金良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4) :43-49
[7]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区域差异——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成金华 ;
陈军 .
经济评论, 2009, (03) :38-46
[8]   信息化产出弹性的非参数估计分析 [J].
周先波 ;
盛华梅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25 (10) :130-141
[9]   中国工业能源调整的长期战略与短期措施——基于12个主要工业行业能源需求的综列协整分析 [J].
王少平 ;
杨继生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4) :88-96+207
[10]  
Does parental absence reduce cognitive achievement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 . Hongliang Zhang,Jere R. Behrman,C. Simon Fan,Xiangdong Wei,Junsen Zhang.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