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与血管生成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121
作者
刘佩芳
鲍润贤
牛昀
于咏
机构
[1]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
[2]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科
关键词
乳腺疾病; 新生血管化; 诊断,鉴别;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5.2 [核磁共振成像];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RI表现特征与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 3 8例行动态增强MR乳腺检查并经病理及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 (简称免疫组化 )染色证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动态增强MRI评价病变指标包括 :早期增强率、强化峰值和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病理组织切片经Ⅷ因子相关抗原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 ,测定病变组织MVD和VEGF表达水平 ,并进一步分析动态增强MRI上述表现特征、MVD和VEGF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3 8例中 ,恶性病变 2 1例 ,良性病变 17例。恶性病变MVD和VEGF表达水平高于良性病变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且VEGF表达水平与MVD呈正相关性 (P <0 0 1)。在 3 8例乳腺良恶性病变中 ,早期增强率 >60 %和曲线类型为Ⅱ、Ⅲ型的乳腺病变的MVD和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早期增强率 <60 %和曲线类型为Ⅰ型的乳腺病变 ,除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分布与VEGF表达水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外 (P >0 0 5 ) ,其余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乳腺良恶性病变强化峰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分析微血管分布显示恶性病变外周与中央区MVD的比值 (1 2 7)高于良性病变外周与中央区MVD的比值 (1 12 ) ,且恶性病变边缘区MVD高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前瞻性研究
    郭勇
    蔡祖龙
    蔡幼铨
    陈凛
    马林
    高元桂
    梁艳
    [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1, (09) : 31 - 35
  • [2] 微血管计数、CD44V6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李艳萍
    徐惠绵
    张斌
    [J]. 中国肿瘤临床, 2001, (05) : 329 - 332
  • [3] 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血管生成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刘国津
    郑得志
    郑连举
    [J]. 中国肿瘤临床, 2001, (05) : 381 - 382
  • [4] 增强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孙泽民
    王守安
    才艳玲
    王海平
    张文杰
    李坤成
    [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 (07) : 29 - 33
  • [5] 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李日乐
    田明铭
    樊剑芳
    姜文霞
    张育东
    汤如勇
    [J]. 中国肿瘤临床, 1998, (04) : 18 - 20
  • [6] Angiogenesis and dynamic MR imaging gadolinium enhancement of malignant and benign breast lesions
    Stomper, PC
    Winston, JS
    Herman, S
    Klippenstein, DL
    Arredondo, MA
    Blumenson, LE
    [J].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1997, 45 (01) : 39 - 46
  • [7]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angiogenesi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Kato, T
    Kimura, T
    Miyakawa, R
    Tanaka, S
    Fujii, A
    Yamamoto, K
    Kameoka, S
    Hamano, K
    Kawakami, M
    Aiba, M
    [J].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1997, 21 (01) : 49 -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