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形成、演化及问题

被引:32
作者
罗志立
李景明
李小军
刘树根
赵锡奎
孙玮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关键词
郯城-庐江断裂带; 演化阶段; 动力学背景;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05.06.004
中图分类号
P54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并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审视郯庐断裂带的力学性质、演化阶段、动力学背景以及深部岩石圈活动对郯庐断裂带和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影响,提出一些与前人研究成果不同的认识:郯庐断裂是追踪继存性断裂;郯庐断裂南段在晚古生代可能存在转换断层;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地幔柱有关,与郯庐断裂扭动关系不大等。最后质疑3个问题与地学同仁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 [J].
万天丰,朱鸿 .
高校地质学报, 1996, (01) :14-27
[2]   中国中部蓝片岩的形成时代 [J].
李曙光 ;
刘德良 ;
陈移之 ;
王松山 ;
裘冀 ;
胡世玲 ;
桑海清 .
地质科学, 1993, (01) :21-27
[3]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J].
徐嘉炜 ;
马国锋 .
地质论评, 1992, (04) :316-324
[4]   试论松辽盆地新的成因模式及其地质构造和油气勘探意义 [J].
罗志立 ;
姚军辉 .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01) :1-10
[5]  
中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地裂运动对石油等矿产形成的影响[J]. 罗志立.四川地质学报. 1981(00)
[6]  
下扬子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评价[M]. 地质出版社 , 陈沪生等著, 1999
[7]  
渤海湾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模式[M]. 地质出版社 , 陆克政等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