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天堂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矿物学、硫化物S-Pb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17
作者
郑伟 [1 ]
陈懋弘 [2 ]
赵海杰 [2 ]
郝宏达 [1 ]
常利忠 [1 ]
胡耀国 [3 ]
赵辛敏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院与资源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同位素组成; 矿物学特征; 成矿物质来源; 天堂铜铅锌多金属矿; 钦州—杭州成矿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广东天堂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钦州—杭州成矿带阳春盆地的东北端边缘。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选取该矿床主要金属硫化物开展矿物学特征研究,测定S、Pb同位素组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电子探针分析发现:黄铁矿中Fe、S含量和S/Fe原子比普遍高于理论值,存在一定量的Cu、Sb、As,Co/Ni比值变化范围为0.21-2.28,一般大于1,指示硫逸度较高的热液环境;闪锌矿中Zn含量比理论值稍低,S/Zn原子比和S含量较理论值偏高,含一定量的Pb、Fe、Co和Se等元素;方铅矿、黄铜矿等硫化物元素间均有类质同象现象的发生。硫化物的δ34S组成范围比较窄,变化范围为-2.1‰-2.6‰,多数集中在-0.8‰-0.4‰,具有明显的塔式分布特征。矿石矿物Pb同位素组成亦比较稳定,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8.765-39.137、15.523-15.751、18.450-18.667,矿石铅既具有下地壳或者上地幔的特征,又具有上地壳的特征,显示混合源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属于壳幔混合型,具有多种物质来源,可能是晚中生代以来华南地区岩石圈伸展作用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1830 / 184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Tectonic implications from Re–Os dating of Mesozoic molybdenum deposits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J].J.W. Mao;G.Q. Xie;F. Bierlein;W.J. Qü;A.D. Du;H.S. Ye;F. Pirajno;H.M. Li;B.J. Guo;Y.F. Li;Z.Q. Yang.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008, 18
[2]  
地球化学.[M].韩吟文;马振东主编;.地质出版社.2003,
[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M].郑永飞;陈江峰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
[4]  
地球科学中同位素体系理论与应用.[M].朱炳泉等著;.科学出版社.1998,
[5]  
同位素地球化学.[M].魏菊英;王关玉主编;.地质出版社.1988,
[6]  
系统矿物学.[M].王濮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87,
[7]  
成因矿物学概论.[M].靳是琴;李鸿超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8]  
南岭地区铅锌矿床成矿规律.[M].地矿部地矿司南岭铅锌矿专题组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9]  
稳定同位素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M].张理刚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M].[苏]格里年科(В·А·Гриненко);赵瑞 译.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