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等级钟理论的中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演化特征

被引:42
作者
刘妙龙
陈雨
陈鹏
陈捷
机构
[1] 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
关键词
城市规模等级体系; 城市规模等级钟; 等级距离钟; 半生命周期; 时间尺度效应;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P90 [一般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4 ; 0705 ; 070501 ;
摘要
首次引入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M.Batty提出的"城市规模等级钟"、"等级距离钟"和"半生命周期"理论;利用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口—等级数据,测算了表征中国城市规模等级演化特点的"等级钟"、"等级距离钟"和"半生命周期",探讨了演化过程与机制;利用历史人口数据,研究了若干历史城市近2000年间的"等级钟"演化特征。等级钟研究表明,中国特大城市的规模等级钟变化较小,城市位序稳定;在区域空间差异上,东部沿海城市等级钟变化明显,位序上升迅速;东北地区城市等级钟呈现较大变化,但演化方向与东部沿海城市相反,城市位序逐渐下降;西部和内陆城市等级钟变化缓慢,位序难以进入顶级序列之中。等级距离钟表明,中国高位序城市等级距离变化较小,低位序和新设立城市的等级距离变化明显,整个城市系统的变化较为平缓,仅在1980-1985年间和2000-2005年间出现较大变化,体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与21世纪开始的二次较为迅速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半生命周期研究表明,中国城市体系在生命周期现象不明显的总体背景下,以20世纪80年代为时间界标,百位城市的前、后半生命周期仍然显现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尺度差异,自该时间界标以后,新兴城市替代传统城市的速度开始加快。中国历史城市"等级钟"表明,城市位序等级的变化是多种动因的叠加,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位序与其政治地位密切相关;沿海、沿江城市的位序则更多地与地理区位条件和经济政策相关联。
引用
收藏
页码:1235 / 124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国城市体系演化的实证研究 [J].
陈良文 ;
杨开忠 ;
吴姣 .
江苏社会科学, 2007, (01) :81-88
[2]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演进的实证研究及对城市发展方针的反思 [J].
江曼琦 ;
王振坡 ;
王丽艳 .
上海经济研究, 2006, (06) :29-35
[3]   中国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J].
杨国安 ;
甘国辉 .
地球信息科学, 2004, (03) :12-18
[4]   Zipf维数和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的关系探讨 [J].
谈明洪 ;
范存会 .
地理研究, 2004, (02) :243-248
[5]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预测方法应用研究——以内江市为例 [J].
姜世中 .
人文地理, 1998, (03) :50-53
[6]   中国城市体系现状特征 [J].
顾朝林 ;
胡秀红 .
经济地理, 1998, (01) :21-26
[7]   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J].
刘继生 ;
陈彦光 .
地理研究, 1998, (01) :83-90
[8]   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 [J].
陈勇 ;
陈嵘 ;
艾南山 ;
李后强 .
经济地理, 1993, (03) :48-53
[9]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研究 [J].
王法辉 .
城市问题, 1989, (01) :14-20+4
[10]   中国城市工业产出水平与城市规模的关系 [J].
周一星 .
经济研究, 1988, (05) :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