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煤阶煤煤层气地质研究综述

被引:38
作者
王博洋 [1 ,2 ]
秦勇 [1 ,2 ]
申建 [1 ,2 ]
汪岗 [1 ,2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 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煤储层; 煤层气; 渗透率; 可采性;
D O I
10.13199/j.cnki.cst.2017.01.02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当前我国低煤阶煤煤层气尚未实现区块、盆地层次上商业化开采的现状,为加深对以"可采性"为核心的低阶煤层气开采地质条件的认识,从低煤阶煤煤层气成因、煤储层特性、煤层气成藏模式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低煤阶煤煤层气基础地质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指出了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低煤阶煤煤层气具有3类成因及多气源补充的特点;煤储层宏观裂隙张开程度及连通性好,基质孔隙度较大,具有吸附时间短、解吸效率高、扩散量低,扩散系数和扩散率较高,渗透率偏低的特征;气源补给与保存条件是控制低阶煤含气量的关键。目前低煤阶煤煤层气勘探开发仍需解决4个方面的地质问题:1以现有的工艺技术水平界定低煤阶煤煤层气形成工业气流的含气性参数下限;2通过储层敏感性评价及主控地质因素研究实现储层可改造性预测;3三相态时空分布规律及各相态的地质控制因素是探寻低煤阶煤煤层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地质条件的核心问题;4建立以"可采性"为核心的低煤阶煤煤层气可采地质模式与地质选区评价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70 / 17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7 条
[1]  
不同煤阶煤的吸附、扩散及渗流特征实验和模拟研究.[D].郑贵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10
[2]  
低煤级储层三相态含气量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研究.[D].王可新.中国矿业大学.2010, 04
[3]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D].马东民.西安科技大学.2008, 12
[4]  
不同煤阶煤储层物性特征研究.[D].杨高峰.安徽理工大学.2013, 05
[5]  
煤的孔隙特征对煤层气解吸的影响.[D].杜玉娥.西安科技大学.2010, 05
[6]  
中国西北低煤阶煤层气成藏地质特征研究.[D].叶欣.成都理工大学.2007, 06
[7]  
低阶煤煤层气吸附与解吸机理实验研究.[D].谢勇强.西安科技大学.2006, 02
[8]  
珲春煤田低阶煤煤层气开发储层改造关键技术研究.[A].陈兆山;曹立刚;武敬东;周阳;.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2013,
[9]  
Investig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potential in low-rank coal reservoirs – Free and soluble gas contents.[J].Aihua Liu;Xuehai Fu;Kexin Wang;Hui An;Geoff Wang.Fuel.2013,
[10]  
Pore structure and its impact on CH 4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flow capability of bituminous and subbituminous coals from Northeast China.[J].Yidong Cai;Dameng Liu;Zhejun Pan;Yanbin Yao;Junqian Li;Yongkai Qiu.Fuel.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