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30
作者
张永科
黄文浩
何仲阳
马永平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陕西杨凌 
[4] 陕西杨凌 
关键词
玉米; 产量潜力; 条播; 穴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种种植方式(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下密植的增产幅度差异较大,以50cm等行条播增幅最大;玉米不同株行距配置的产量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7.50万~9.0万株/hm2、具体某一品种的高限密度及其以上)条件下才予以显现;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较之67cm等行条播均表现出高密度下由于玉米个体营养的改善而导致群体产量增加的增产效应;六角形穴播较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玉米开花盛期LAI稍大,但较67cm等行条播高密度下增、减产差异不一致;同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追肥灌水不方便;株行距×密度×品种的最佳组合为选用V2(89-1w×5022)、V4(郑单958)这两类杂交种,实施50cm行距条播,密度9.0万株/hm2;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分别增产21.4%、31.2%,增产显著,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耕作栽培。试验表明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水分和土壤营养足额供给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加入WTO以后的玉米种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J].
张世煌 ;
胡瑞法 .
杂粮作物, 2004, (01) :19-22
[2]   论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科学的成就与振兴 [J].
凌启鸿 .
作物杂志, 2003, (01) :1-7
[3]   普通玉米育种问题的研讨 [J].
张学舜 ;
田守芳 ;
刘经纬 ;
刘俊恒 .
玉米科学, 2001, (03) :42-44
[4]   玉米有效营养面积研究 [J].
韩秉进 ;
陈渊 ;
赵殿臣 .
玉米科学, 2001, (03) :64-68
[5]   美国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技术 [J].
张瑛 .
杂粮作物, 2000, (03) :10-13
[6]   玉米叶片生理特性对密度的反应与耐密性 [J].
刘开昌 ;
王庆成 ;
张秀清 ;
王春英 ;
张海林 .
山东农业科学, 2000, (01) :9-11
[7]   株型对玉米群体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 [J].
王庆成 ;
牛玉贞 ;
徐庆章 ;
王忠孝 ;
张军 .
作物学报, 1996, (02) :223-227
[8]   玉米株型与群体光合作用的关系研究 [J].
徐庆章 ;
王庆成 ;
牛玉贞 ;
王忠孝 ;
张军 .
作物学报, 1995, (04) :492-496
[9]   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 [J].
温振民 ;
张永科 .
作物学报, 1994, (04) :508-512
[10]   玉米群体冠层特征与光截获及产量关系的研究 [J].
沈秀瑛 ;
戴俊英 ;
胡安畅 ;
顾慰连 ;
郑波 .
作物学报, 1993, (03) :24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