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类污染场地地下水抽水过程水质变化成因

被引:3
作者
张敏 [1 ]
蔡五田 [1 ]
王丹 [2 ]
王凯丽 [2 ]
李楠 [2 ]
李金英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2]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系
关键词
石油类污染; 优势流; 电导率; 溶解氧(DO); pH; 氧化还原电位(ORP); 净化; 即时溶解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02 [污染分析与测定]; X523 [地下水];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0815 ;
摘要
在某石油类污染场地抽水试验过程中对地下水五项常规水质指标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对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基于抽水、弥散试验,揭示了该场地抽水过程中水质变化的原因,探讨了以水质指标描述石油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净化的方法.结果显示,水质变化是由昼夜水温变化、抽水和生化耗氧作用三者引起.其中,水温变化是由昼夜变化引起;电导率减小是抽水作用使导电粒子减少的结果;溶解氧(DO)主要受生化耗氧作用和水温引起的氧溶解度变化的影响;pH受水温引起的水的离子积常数变化、抽水作用引起的酸碱性物质减少和生化耗氧作用产生CO2的影响;氧化还原电位(ORP)受抽水作用引起的反应物质浓度减少和水温变化引起的地下水即时溶解氧变化的影响.其中,pH与DO的关系主要是生化耗氧作用的直接结果.温度、电导率、DO、pH和ORP五项指标可提取为地下水自净速率和净化能力两个主成分,描述地下水净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627 / 163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塔里木河中游地下水化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J].
李卫红 ;
陈永金 ;
张保华 ;
刘加珍 .
环境化学, 2011, 30 (02) :459-465
[2]   水样中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物耗氧量的测定注意事项 [J].
卢迎春 ;
王燕 ;
王菊香 .
光谱实验室, 2008, (03) :387-389
[3]   盘山山前地下水与矿泉水污染成因分析 [J].
李学美 ;
赵子军 ;
崔亚莉 ;
刘雪松 ;
卢长军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 (01) :112-116
[4]   辽河水体中COD的变化特征 [J].
贾振邦 ;
赵智杰 ;
常原飞 ;
方志刚 ;
贾玉霞 .
环境化学, 2004, (04) :435-440
[5]   温度变化对DO和ORP作为过程控制参数的影响 [J].
高大文 ;
王淑莹 ;
彭永臻 ;
梁红 .
环境科学, 2003, (01) :63-69
[6]   湖泊中水下植物光合作用对溶解氧和pH值的影响 [J].
董胜年 .
中国环境监测, 1997, (05) :50-52
[7]   弥散理论研究及弥散系数测定 [J].
王秉忱 ;
杨天行 ;
许人冰 ;
尹宝瑞 ;
郑汝宽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83, (03) :119-134
[8]  
SPSS与统计分析[M].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宇传华, 2007
[9]  
环境化学[M]. 化学工业出版社 , 王红云, 2004
[10]  
水文地质学[M]. 科学出版社 , 沈照理 主编,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