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水沙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被引:11
作者
许炯心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入海泥沙通量; 流域来水来沙; 流域系统; 黄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V14 [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081502 ;
摘要
文中研究了黄河入海泥沙通量与流域上、中游不同来源区的水沙量之间的关系 ,并以年系列和洪水系列水文泥沙资料 ,建立了表达这一关系的经验统计模型。所建立的模型表明 ,来自不同来源区的泥沙 ,对于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是不同的。来自多沙细沙区的每 1t泥沙 ,输送入海的为 0 .85t(年系列 )和 0 .72t(洪水系列 ) ;而来自多沙粗沙区的每 1t泥沙 ,输送入海的仅为 0 .34t(年系列 )和 0 .2 1t(洪水系列 )。 70年代以来入海泥沙通量的减少 ,与多沙细沙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有密切关系。将文中的模型与已建立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模型相耦合 ,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而使不同来源区的水沙进一步减少时 ,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536 / 54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黄河三角洲潮滩潮沟体系的分维特征 [J].
孙效功 ;
赵海虹 ;
崔承琦 .
海洋与湖沼, 2001, (01) :74-80
[2]   长江入河口区水沙通量变化规律附视频 [J].
沈焕庭 ;
张超 ;
茅志昌 .
海洋与湖沼, 2000, (03) :288-294
[3]   黄河上中游产水产沙系统与下游河道沉积系统的耦合关系 [J].
许炯心 .
地理学报, 1997, (05) :39-47
[4]   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成机制 [J].
李泽刚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3, (01) :84-91
[5]   黄河口输沙及冲淤变形计算研究 [J].
张世奇 .
水利学报, 1990, (01) :23-33
[6]  
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M]. 黄河水利出版社 , 曾庆华等编著, 1997
[7]  
黄河泥沙[M]. 黄河水利出版社 , 赵文林主编, 1996
[8]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M]. 科学出版社 , 钱宁,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