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之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被引:25
作者
关健英 [1 ,2 ]
机构
[1] 黑龙江大学国学院
[2] 黑龙江大学哲学院
关键词
夷夏之辨; 民族共同体; 民族融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032 [国家与民族、国家与人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夷夏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主题之一。夷夏的概念以及夷夏之辨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夷夏之辨含义有三:地理意义上的夷夏关系,血统意义上的夷夏关系,文化意义上的夷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辨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以及与他族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如影随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相伴始终。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是文化的优劣之辨、先进性之辨、主体性之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是古代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体上看,夷夏之辨不仅没有阻碍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反而与民族融合的浪潮相互鼓荡,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愈发明确,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王夫之“古今之通义”的深刻内涵与价值建构 [J].
王泽应 .
船山学刊, 2015, (03) :8-16
[2]   民族融合过程中道德的交互影响及其意义——以魏晋隋唐时期的道德生活为例 [J].
关健英 .
伦理学研究, 2013, (05) :71-74
[3]  
中国风俗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张亮采, 2012
[4]  
中国文化史导论[M]. 商务印书馆 , 钱穆著,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