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期父母缺位与其成年后社会交往行为之间的关系

被引:20
作者
朱灵艳
机构
[1]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关键词
父母缺位; 社会交往; 童年经历;
D O I
10.13861/j.cnki.sece.2016.10.003
中图分类号
C913.5 [青少年问题]; C912.1 [个人(社会人)];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1407 ;
摘要
为探寻个人成长期父母缺位与其成年后社会交往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根据CFPS调查2010年的初访问卷和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个人成长期(0—12岁),如果父母缺位,会对个体成年后的社会交往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导致其成年后较难与社会网络中强关系的成员建立极为亲密的关系,在需要倾诉的时候更多地选择弱关系的成员;总体来看,父亲缺位对儿童成年后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比母亲缺位的影响更大;儿童3岁以前父母任意一方的缺位都比4~12岁时父母缺位的影响更大。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儿童社会化的责任,形成稳定的圆锥体模型。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如果家庭功能虚化甚至消失,儿童的健康成长就需要更多依靠学校和社会,通过适当方式介入进行纠偏。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童年期父亲缺位对大学生性别角色和爱情态度的影响:母子关系的中介作用.[D].王菁.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01
[2]  
隔代抚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影响研究.[D].孙羽燕.云南师范大学.2014, 03
[3]  
半流动家庭父母亲职角色研究.[D].范辰辉.华东理工大学.2014, 06
[4]  
隔代抚养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研究.[D].任润.中南大学.2013, 05
[5]  
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现象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赵连伟.华东师范大学.2010, 03
[6]   初婚解体风险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FPS2010数据的分析 [J].
彭大松 ;
陈友华 .
人口与社会, 2016, 32 (03) :85-97
[7]   个人资源、家庭因素与再婚行为——基于CFPS2010数据的分析 [J].
彭大松 .
社会学研究, 2015, 30 (04) :118-142+244
[8]   父母参与的现状及其对幼儿社会能力的预测 [J].
李晓巍 .
学前教育研究, 2015, (06) :40-47
[9]   收入差距、社会资本与健康水平——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分析 [J].
周广肃 ;
樊纲 ;
申广军 .
管理世界, 2014, (07) :12-21+51+187
[10]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图景——基于CFPS的发现 [J].
郭未 ;
宋天阳 .
青年研究, 2014, (02) :52-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