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纹盘鲍脓疱病病原菌──河流弧菌-Ⅱ的抗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12
作者
李太武
丁明进
宋协民
相建海
刘瑞玉
机构
[1] 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大连
[2] 不详
[3] 大连水产养殖公司!大连
[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关键词
皱纹盘鲍; 河流弧菌-Ⅱ; 脓疱病; 抗药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41 [鱼病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93年9月至1995年末,大连地区的一龄鲍至成鲍都出现了脓疱病,用常规方法从3个养殖厂的病鲍中分离到了3个菌株,分别为D株、N株和T株。经鉴定这3个菌株为同一种──河流弧菌-Ⅱ。这3个菌株来自3个不同的海区、不同的单位,并且这3个单位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和浓度也木同,所以这3个菌株对18种抗生素的敏感度也木同。D株对环丙沙星(抑菌坏直径30mm)、复方新诺明(抑菌坏直径27mm)等敏感,而对青霉素、青霉素Ⅱ、氨苄青霉素(抑菌环直径0mm)等耐药。N株除对青霉素Ⅱ、白霉素、吡哌酸等耐药外,对其它12种抗生素都敏感或中度敏感(抑菌环直径13.5-30mm)。T株对氟派酸(抑菌环直径22mm)、环丙沙星(抑菌环直径20.3mm)等敏感,而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耐药。研究发现,经常使用同一种抗生素很容易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连续3d使用单一的抗生素(青霉素)就会产生耐药的菌株。为证明上述3个菌株的抗药性是属于哪一类,以T株为例,提取总DNA,并对总DNA进行EcoRⅠ酶切图谱分析,图谱有明显的异同,说明3个菌株的抗药性不同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不管是非遗传型还是遗传型,都是由于抗生素为细菌提供了耐药突变株的选择环境,从而使耐药菌株得以大量繁殖。
引用
收藏
页码:637 / 64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脓疱病的研究 [J].
刘金屏,聂丽苹,李太武,丁明进,宋协民,赵蓉 .
中国水产科学, 1995, (02) :78-84
[2]   皱纹盘鲍脓疱病病原菌-河流弧菌Ⅱ(Vibro fluvialis-Ⅱ)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J].
聂丽平 ;
刘金屏 ;
李太武 ;
丁明进 .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5, (01) :33-36
[3]   皱纹盘鲍及其饵料营养成分的研究 [J].
李太武 ;
丁明进 ;
刘金屏 ;
聂立萍 .
海洋科学, 1995, (01) :52-57
[4]   筏式养殖鲍鱼中常见的敌害生物 [J].
夏福祖 .
水产科学, 1992, (06) :23-24
[5]   鲍的疾病与防治 [J].
孟庆显 .
海洋湖沼通报, 1988, (01) :96-98
[6]  
临床医学检验手册[M].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影林 主编,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