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构造格架的最显著特征是以罗田片麻岩穹隆为核部的多层伸展拆离滑脱带的发育,并由它们将超高压变质单元、高压变质单元和蓝闪-绿片岩单元分隔成垂向叠置的席状岩片,类似于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结构样式.这种伸展构造格架制约了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展布,而在较大榴辉岩体中保存的缩短或挤压组构则是以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为标志的陆-陆碰撞事件的记录.正确地区分挤压组构与伸展组构是识别大别造山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形成与折返动力学过程的关键之一.有迹象表明,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和抬升过程中伴随有较大规模的部分熔融作用,它所反应的热状态的变化,是促使地壳由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大规模地壳尺度的伸展和抬升,以及相伴的深熔或部分熔融作用很可能与地幔或下地壳的拆沉和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