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序列应力触发的粘弹性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48
作者
万永革 [1 ,2 ]
沈正康 [3 ]
曾跃华 [4 ]
盛书中 [1 ]
徐晓枫 [2 ]
机构
[1] 防灾科技学院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3]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4] USGeology Survey
关键词
唐山地震; 应力触发; 粘弹性; 应力方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根据前人对唐山地震破裂分布、地壳波速和粘性结构的研究,考虑局部应力场、孔隙流体压力和断层附近软介质的影响,计算了唐山地震产生的,投影到后续大余震断层面和滑动方向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随后发生的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均发生在唐山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为研究唐山地震、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对后续小震的触发作用。根据前人对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和地震破裂分布的研究,假定构造应力量值为10 MPa。求得了震源附近各处可能的小震震源机制.将上述3次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投影到可能的小震破裂面和滑动方向上.发现唐山地震、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产生的正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蝴蝶"形分布与后续小震发生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95%的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增加的区域,说明唐山地震序列中前面的大震对后续小震的发生起到了调制作用.该研究结果对大震后余震的危险性快速评估具有一定意义.如果大地震发生后能够快速确定详细的破裂分布和震源区域详细断层及滑动特性资料,本文方法可用来预测未来大余震的发震位置.
引用
收藏
页码:581 / 59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大震断层面参数方法及其在唐山地震序列中的应用 [J].
万永革 ;
沈正康 ;
刁桂苓 ;
王福昌 ;
胡新亮 ;
盛书中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3) :793-804
[2]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库仑应力积累演化对大地震发生的影响附视频 [J].
万永革 ;
沈正康 ;
曾跃华 ;
盛书中 .
地震学报, 2007, (02) :115-129
[3]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MW7.6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J].
万永革 ;
沈正康 ;
尚丹 .
中国地震, 2006, (03) :277-286
[4]   基于地壳分层的唐山地震断层震后变形分析 [J].
李志才 ;
许才军 ;
赵少荣 ;
温扬茂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04) :961-968
[5]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大地震之间的黏弹性应力触发研究 [J].
沈正康 ;
万永革 ;
甘卫军 ;
曾跃华 ;
任群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6) :786-795
[6]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J].
于湘伟 ;
陈运泰 ;
王培德 .
地震学报, 2003, (01) :1-14
[7]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研究唐山震区台下的P、S波速度结构 [J].
张学民 ;
束沛镒 ;
刁桂苓 ;
夏乱保 ;
武有文 ;
李光 ;
王玉珍 ;
张学文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01) :10-17
[8]   几次复杂地震中不同破裂事件之间的“应力触发”问题 [J].
万永革 ;
吴忠良 ;
周公威 ;
黄静 .
地震学报, 2000, (06) :568-576
[9]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触发的区域地震活动和静应力场变化 [J].
刘桂萍 ;
傅征祥 .
地震学报, 2000, (01) :17-26
[10]   1976年唐山地震震时和震后变形的模拟 [J].
孙荀英,刘激扬,王仁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