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辽东半岛2次切变线暴雨的对比分析

被引:9
作者
梁军 [1 ]
李燕 [1 ]
黄艇 [1 ]
张胜军 [2 ]
机构
[1] 辽宁省大连市气象台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暴雨; 高空槽; 切变线; 中尺度对流; 触发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E(0.1°×0.1°)云顶亮温资料、大连地区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资料及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28日和30日辽东半岛的2次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半岛地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与发展过程的环流特征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1)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下,沿切变线生成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或中尺度云团是造成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但2次过程的切变线与其北侧高空槽的相对位置不同,辽东半岛强降水的动力、热力条件及触发的关键因素不同;(2)当切变线位于北支槽前,水汽输送持续时间长,辽东半岛获得较多的水汽能量,低层水平辐合较强,上升运动和湿层深厚。低空或超低空西南气流的加强是触发MCC发展的主要因子,暴雨区出现在地面辐合线南侧的偏南急流极值区;(3)当切变线位于北支槽后,水汽输送带快速东移,获得的水汽补充相对少。暴雨区的水平辐合不强,湿层浅薄,但较大的水平风垂直切变有利于MCC发展。北槽后南下的冷空气是触发因子,暴雨区出现在地面辐合线北侧。
引用
收藏
页码:822 / 82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2012年7月27日陕北佳县特大暴雨天气的成因 [J].
刘勇 ;
郭大梅 ;
胡启元 .
干旱气象, 2014, 32 (03) :424-430+438
[2]   一次陕西关中强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J].
慕建利 ;
李泽椿 ;
谌芸 ;
陈雪珍 .
高原气象, 2014, (01) :148-161
[3]   北京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J].
闫昕旸 ;
王文 ;
何金梅 .
干旱气象, 2014, 32 (01) :87-92
[4]   副高外围对流雨带中的对流—对称不稳定及锋生的诊断分析 [J].
王宗敏 ;
丁一汇 ;
张迎新 ;
田利庆 ;
李江波 .
大气科学 , 2014, (01) :133-145
[5]   MCC转为带状MCSs过程中水平涡度的变化与暴雨的关系 [J].
丁治英 ;
高松 ;
常越 .
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 (04) :540-550
[6]   河北一次暴雨过程中不同时段强降水的成因 [J].
秦宝国 ;
朱刚 .
干旱气象, 2013, 31 (02) :327-332
[7]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J].
俞小鼎 .
气象, 2012, 38 (11) :1313-1329
[8]   渤海西岸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及成因 [J].
易笑园 ;
李泽椿 ;
孙晓磊 ;
刘一玮 ;
孙密娜 ;
朱磊磊 .
应用气象学报, 2011, 22 (01) :23-34
[9]   济南7.18大暴雨中尺度分析研究 [J].
徐珺 ;
毕宝贵 ;
谌芸 .
高原气象, 2010, 29 (05) :1218-1229
[10]   东北地区5—9月降水特征和趋势分析 [J].
张杰 ;
钱维宏 ;
丁婷 .
气象, 2010, 36 (08)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