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2013年辽东半岛2次切变线暴雨的对比分析
被引:9
作者:
梁军
[1
]
李燕
[1
]
黄艇
[1
]
张胜军
[2
]
机构:
[1] 辽宁省大连市气象台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暴雨;
高空槽;
切变线;
中尺度对流;
触发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E(0.1°×0.1°)云顶亮温资料、大连地区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资料及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28日和30日辽东半岛的2次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半岛地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与发展过程的环流特征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1)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下,沿切变线生成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或中尺度云团是造成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但2次过程的切变线与其北侧高空槽的相对位置不同,辽东半岛强降水的动力、热力条件及触发的关键因素不同;(2)当切变线位于北支槽前,水汽输送持续时间长,辽东半岛获得较多的水汽能量,低层水平辐合较强,上升运动和湿层深厚。低空或超低空西南气流的加强是触发MCC发展的主要因子,暴雨区出现在地面辐合线南侧的偏南急流极值区;(3)当切变线位于北支槽后,水汽输送带快速东移,获得的水汽补充相对少。暴雨区的水平辐合不强,湿层浅薄,但较大的水平风垂直切变有利于MCC发展。北槽后南下的冷空气是触发因子,暴雨区出现在地面辐合线北侧。
引用
收藏
页码:822 / 829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