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基于DEA的高校投入产出效果分析
被引:4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永明
李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李阳
机构
:
[1]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来源
: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13年
/ 31卷
/ 03期
关键词
:
DEA;
高校;
投入产出;
效果分析;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647 [学校管理];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随着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科研成果不断增加,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果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多投入多产出是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基本特征之一,利用DEA模型,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不同院系、不同类型专业相对比分析了某省Z大学的投入产出效率问题,对高校资源配置、规模效益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1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高校教学部门绩效评价研究——基于DEA模型的西部地区某大学绩效分析
[J].
田景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田景仁
;
李思呈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
李思呈
.
财会通讯,
2012,
(22)
:22
-24
[2]
基于DEA的高等学校内部院系绩效评价
[J].
殷俊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殷俊明
;
王平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王平心
.
管理评论,
2011,
23
(07)
:108
-115
[3]
我国义务教育配置效率评价析——基于DEA模型的实证分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岳晶晶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峰虎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06)
:72
-74
[4]
基于DEA的高校知识产权投入产出效率评析[J]. 张垒,唐恒.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10 (01)
[5]
中国省际高校科研效率的经验研究:2002~2006——基于DEA模型的效率分析
[J].
李清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不详
李清彬
;
任子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不详
任子雄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
2009,
(01)
:7
-12
[6]
研究生收费标准研究——基于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溪
.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01)
:30
-34
←
1
→
共 6 条
[1]
高校教学部门绩效评价研究——基于DEA模型的西部地区某大学绩效分析
[J].
田景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田景仁
;
李思呈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
李思呈
.
财会通讯,
2012,
(22)
:22
-24
[2]
基于DEA的高等学校内部院系绩效评价
[J].
殷俊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殷俊明
;
王平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王平心
.
管理评论,
2011,
23
(07)
:108
-115
[3]
我国义务教育配置效率评价析——基于DEA模型的实证分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岳晶晶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峰虎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06)
:72
-74
[4]
基于DEA的高校知识产权投入产出效率评析[J]. 张垒,唐恒.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10 (01)
[5]
中国省际高校科研效率的经验研究:2002~2006——基于DEA模型的效率分析
[J].
李清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不详
李清彬
;
任子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不详
任子雄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
2009,
(01)
:7
-12
[6]
研究生收费标准研究——基于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溪
.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01)
:30
-3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