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性大风发生机理与飑线结构特征的个例分析模拟研究

被引:85
作者
刘香娥 [1 ,2 ]
郭学良 [1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飑线; 灾害性大风; 冷池; 观测与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9年6月3日在我国河南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强飑线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灾害。为了解此次飑线天气的特征和产生的机理,本文采用卫星、雷达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结合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数值模式,研究了此次飑线产生的天气背景、宏微观结构特征及造成灾害性大风的机理。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东北冷涡,其后部横槽引导的南下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河南新乡南部一带交汇促发强对流过程,最后演变为飑线。但由于低层西南风偏弱,水汽条件不足,飑线发生的环境较为干冷。飑线产生区大气处于条件性不稳定状态,对流有效位能(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在1300J/kg左右,并具有适平的垂直风切变。地面气象场显示飑线具有相对冷湿的雷暴高压和强冷池,飑线过程产生的灾害性天气以大风而非强降水为主。数值模式结果显示飑线下沉气流的最大值仅为-13m/s,而地面风速最大值达到35m/s,是最大下沉气流的2.7倍。进一步的数值敏感试验表明,降水粒子的蒸发和融化冷却过程对降低地面温度和产生地面强风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雨水蒸发过程产生的最大等效冷却率为-3K/min,远大于霰融化冷却率-0.7K/min,因此雨水蒸发过程是影响冷池强度的关键因素,而地面强冷池在此次飑线灾害性大风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150 / 116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 [J].
孙虎林 ;
罗亚丽 ;
张人禾 ;
刘黎平 ;
王改利 .
大气科学, 2011, 35 (01) :105-120
[2]   湖北一次飑线过程的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 [J].
王晓芳 ;
胡伯威 ;
李灿 .
高原气象 , 2010, (02) :471-485
[3]   烟台地区一次飑线过境引起的大风分析 [J].
党英娜 ;
郭庆利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34) :17237-17239
[4]   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雷暴大风过程特征分析 [J].
廖晓农 ;
俞小鼎 ;
王迎春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350-1362
[5]   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J].
王焱 ;
潘益农 ;
潘玉洁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 (06) :583-597
[6]   一次强飑线内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单多普勒雷达分析 [J].
潘玉洁 ;
赵坤 ;
潘益农 .
气象学报, 2008, (04) :621-636
[7]   启动对流的初始扰动对热带飑线模拟的影响 [J].
张进 ;
谈哲敏 .
大气科学, 2008, (02) :309-322
[8]   黄土高原一次冷涡飑线的综合分析与数值模拟 [J].
侯建忠 ;
王繁强 ;
方建刚 ;
李平 .
高原气象, 2007, (02) :353-362
[9]  
Numerical Study on a Severe Downburst-Producing Thunderstorm on 23 August 2001 in Beijing[J]. 付丹红,郭学良.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7(02)
[10]   北京地区雷暴大风的天气—气候学特征研究 [J].
秦丽 ;
李耀东 ;
高守亭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6) :75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