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对杂交稻、国际稻的生产性能及合理利用的几点看法
被引:3
作者
:
何杰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
何杰昇
成敬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
成敬生
翁训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农学院
翁训珠
机构
:
[1]
江苏农学院
来源
:
江苏农业科学
|
1980年
/ 02期
关键词
:
杂交稻;
生育前期;
株型;
IR;
净同化率;
水稻;
光合生产率;
产量优势;
生产性能;
D O I
:
10.15889/j.issn.1002-1302.1980.02.004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正> 近年来,我省杂交稻生产迅速发展,1979年种植面积已占单季中稻面积的55.4%。在大面积生产条件下,杂交稻比常规中稻增产显著,对全省粮食增产起了较大的作用。 国际稻(IR24,IR661等)先于杂交稻引进我省试种。但由于杂交稻的引进和迅速推广,国际稻未能在生产上扩大利用(仅作为杂交制种的父本应用),因而对其生产性能及高产栽培规律未能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从一些单位连年较大面积种植的结果来看,国际稻同样表现高产稳产。我院自1973年引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7
页数:5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