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辩与自省——对孙麾先生的回应

被引:6
作者
邹诗鹏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当代性; 当代哲学; 本体论;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化; 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先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1 [哲学基本问题];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近年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 ,成为各种现代思潮的交汇点。这些新倾向的最表面的一致性在于 :通过引入现代哲学及其表述方式 ,颠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那种“原理 +论证”或“论证 +原理”的循环解释和把哲学论文降为宣传手册的粗陋做法 ,以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非哲学化”现象 ,恢复“学术性”。这种努力所蕴涵的意义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 ,从其内在的层面看 ,这些新的倾向与其说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哲学化”的反动 ,不如说是对某种危机的反应。这既包括理论自身的危机 ,也包括现实方面的危机。对于这种危机的反思 ,自当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从最初对“教科书体系”的清算 ,到晚近“走近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本体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问题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恢复其自身“学术性”的演进中不断经历着的变化 ,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趋向 ,其一是在马克思思想的原有框架内发现新的资源 ,其二是试图在现代哲学的方法中谋求出路。两种趋向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某种可能空间 ,但也都蕴涵着一些重要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前者或许应当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目的论的统一以及如何将其贯彻到底的问题 ,后者或许应当注意的是如何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5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扬弃 [J].
邓晓芒 .
学术月刊, 2003, (03) :24-2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K·Marx);[德]恩格斯(F·Engeis)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