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规律

被引:8
作者
黄敬林
李耀民
杨传波
庞丽杰
李宝年
徐树辉
项存悌
董爱荣
郑国强
机构
[1] 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
[2] 东北林业大学
关键词
樟子松; 枯梢病; 侵染规律;
D O I
10.13759/j.cnki.dlxb.2002.03.004
中图分类号
S763.77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樟子松枯梢病、健组织病菌的分离、孢子萌发和接种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寄主主导性病害。引起该病的松壳色二孢[Diplodia pinea(Dem.)Kickx]可在历年病树上的针叶、芽、梢、枝和果鳞上越冬,又可在健康树上的针叶、芽、梢、枝和果鳞上潜伏侵染。其潜伏侵染带菌率:健康樟子松越冬各部位比当年生各部位潜伏带菌率高,分别为20%~70%和6%~30%,其中以针叶、梢、枝和每年4,5月份、9,10月份潜伏带菌率最高。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历年病树上病菌子实体飞散出来的分生孢子,借风和雨水淋洗传播,种子上不带菌。病菌可直接侵入当年嫩梢和嫩针叶,也可通过伤口、气孔侵入针叶、芽、梢和枝。潜伏期7~14d,繁殖期23~28d。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全球松树枯梢病发生状况与防治策略 [J].
吴小芹 .
世界林业研究 , 1999, (01) :17-22
[2]   世界森林衰退病研究进展 [J].
束庆龙 ;
曹恒生 .
世界林业研究, 1997, (03) :24-29
[3]   松枯梢病的研究 [J].
魏初奖 ;
刘利玲 ;
林际朗 ;
林世龙 ;
林祥江 ;
郭祥 .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7, (01) :25-29
[4]   松枯梢病菌侵入途径的超微观察 [J].
吴小芹 .
森林病虫通讯, 1995, (03) :1-3
[5]   松梢枯病的发生规律 [J].
沈伯葵 ;
褚祥如 ;
张明海 ;
薛梦澜 ;
姚长林 .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02) :157-161
[6]   松梢枯病及其病原的研究(一) [J].
沈伯葵 ;
葛明宏 ;
张明海 ;
薛梦澜 ;
姚长林 .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06) :659-664
[7]   林木衰退病 [J].
李传道 .
森林病虫通讯, 1988, (01) :24-26
[8]   樟子松病害调查 [J].
汪太振 ;
魏淑艳 ;
郝宏 .
森林病虫通讯, 1987, (01) :18-22
[9]   湿地松枯梢病的研究 [J].
景耀 ;
张永安 .
林业科技通讯, 1986, (12) :1-4
[10]   樟子松枯梢病的研究 [J].
项存悌 ;
原树忠 ;
孟繁荣 ;
姜俊清 .
东北林学院学报, 1981, (02) :1-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