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焦里夕卡岩银铅锌钨矿床的矿化夕卡岩分带和流体演化

被引:10
作者
李大新
赵一鸣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
关键词
银多金属矿床; 矿化夕卡岩分带; 流体演化; 焦里; 江西;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4.01.003
中图分类号
P618.5 [贵重金属];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江西上犹焦里夕卡岩银多金属矿床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和上寒武统变质砂岩、粉砂岩和结晶灰岩的外接触带。矿床的矿化夕卡岩分带十分明显,自岩体接触带向东和向上,夕卡岩类型、矿物成分和矿石类型依次发生变化,由含白钨矿(伴有银铅锌矿)的钙夕卡岩演变为含银铅锌(钨)矿的锰质夕卡岩。前者主要由钙铝榴石、钙铁辉石、透辉石、硅灰石、萤石和白钨矿等组成;后者则由锰质钙铝榴石、锰铝榴石、锰质钙铁辉石、锰质透辉石、钙蔷薇辉石、锰质符山石和锰质阳起石组成,伴有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辉银矿、自然银和少量白钨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自岩体接触带往围岩方向,流体的温度呈现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减小、密度值逐渐变高的演化趋势。其中,含钨钙夕卡岩的均一温度峰值区为420~340℃,盐度(NaCleq)12.7%~8%;含银铅锌锰质夕卡岩的温度峰值区为360~320℃,盐度(NaCleq)11.7%~4.5%;而晚期含矿退化热液阶段石英、萤石等交代矿物的均一温度范围较宽(380~160℃),反映了夕卡岩期后酸性淋滤阶段金属硫化物形成温度。矿化夕卡岩分带是银多金属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小赛什腾山斑岩铜(钼)矿床根部带的特征 [J].
李大新 ;
张德全 ;
崔艳合 ;
丰成友 .
地球学报, 2003, (03) :211-218
[2]   西藏南木斑岩铜钼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J].
张绮玲 ;
曲晓明 ;
徐文艺 ;
侯增谦 ;
陈伟十 .
岩石学报, 2003, (02) :251-259
[3]   我国含银夕卡岩矿床的分布和地质特征 [J].
赵一鸣 ;
李大新 ;
毕承思 ;
董永观 .
矿床地质, 2001, (02) :153-162
[4]   我国一些重要夕卡岩Pb-Zn多金属矿床的交代分带 [J].
赵一鸣 .
矿床地质, 1997, (02) :25-34
[5]  
流体包裹体热力学.[M].刘斌;沈昆著;.地质出版社.1999,
[6]  
包裹体地球化学.[M].卢焕章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90,
[7]  
中国斑岩铜(钼)矿床.[M].芮宗瑶;黄崇轲;齐国明等 著.地质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