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阶的同位素地层标志及其与海相Cenomanian阶的对比

被引:31
作者
万晓樵
李罡
陈丕基
于涛
叶得泉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2] 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3]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白垩纪; 青山口阶; 同位素; 松辽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9.7 [化学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研究利用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中部的岩心样品进行了青山口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测试,通过化学地层和生物地层研究提出了青山口阶的顶底标志。在青山口组底部同位素值最低,为- 32 .2‰,与介形虫Cypridea elliptica的消失界面吻合。同位素值随后迅速上升,形成底界之上的第一个峰值,为- 2 8.1‰。随后的4个峰值自下而上分别是- 2 8‰、- 2 7.8‰、- 2 7.3‰和- 2 6 .6‰,相间的低峰值一般处于- 30‰~- 2 9‰左右。最为重要的是,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值在青山口组顶部出现一个明显的异常,由- 2 9.5‰急剧升为- 2 3.1‰,随后又迅速降为- 30 .12‰,形成一个明显的正向峰值。这一正向偏移的位置与介形类Cypridea panda和Triangulicyprisfusiformis的消失界面基本吻合,并与全球Cenom anian- Turonian界线稳定同位素事件表现一致。据此,将这一稳定同位素正向偏移确定为青山口阶顶界的化学标志。通过这一标志可以将青山口阶的顶界与海相Cenom anian阶顶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地层标志是陆相与海相地层的对比的渠道。青山口阶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值具有全球一致的意义,与我国西藏南部海相地层,乃至全球重要地区Cenomanian- Turonian阶稳定同位素界线均具有可比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50 / 15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白垩纪黑色页岩与海水含氧量变化——以西藏南部为例 [J].
万晓樵 ;
刘文灿 ;
李国彪 ;
李艳 .
中国地质, 2003, (01) :36-47
[2]   松辽盆地白垩纪年代地层研究及地层时代划分 [J].
王璞珺 ;
杜小弟 ;
王俊 ;
王东坡 .
地质学报, 1995, (04) :372-381
[3]   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特征 [J].
刘招君 ;
王东坡 ;
刘立 ;
刘万洙 ;
王璞君 ;
杜晓弟 ;
杨光 .
地质学报, 1992, (04) :327-338
[4]   松辽盆地白垩纪陆相沉积特征 [J].
高瑞祺 .
地质学报, 1980, (01) :9-23+85
[5]  
松辽盆地白垩纪介形类生物地层学.[M].叶得泉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6]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M].全国地层委员会编著;.地质出版社.2002,
[7]  
松辽盆地白垩纪石油地层孢粉学.[M].高瑞祺等著;.地质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