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野生红三叶耐热性比较研究

被引:3
作者
秦晓鹏 [1 ]
彭燕 [1 ]
范彦 [2 ]
何玮 [2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动科院草业科学系
[2]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关键词
红三叶; 耐热性; 电导率; 脯氨酸; 叶绿素;
D O 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9.04.095
中图分类号
S541.2 [];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目的]比较野生红三叶及现有国内外品种间耐热性的差异。[方法]以三峡库区采集的9个野生红三叶材料(CQ1~9)、2个国外品种(瑞德和多丽)和1个国内品种(巫溪)为材料,采用盆栽法在人工模拟高温环境下,评价了12个红三叶材料的生理指标和耐热性能。[结果]随着热胁迫时间的延长,12个红三叶材料的田间成活率递减,叶片相对电导率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递增,叶绿素总含量则递降,SOD活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耐热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Q8>瑞德>CQ5>多丽>CQ1>CQ2>CQ4>CQ6>CQ9>巫溪>CQ7>CQ3。[结论]按聚类分析,12个红三叶材料可分为3类,CQ8的各项生理指标稳定,成活率最高,耐热性最好。其次为CQ2、CQ4、CQ5、瑞德和多丽;CQ1、CQ3、CQ6、CQ7、CQ9和巫溪表现较差。
引用
收藏
页码:1454 / 145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岷山红三叶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 [J].
梅绚 .
中国牧业通讯, 2008, (07) :48-49
[2]   浅谈红三叶的栽培技术 [J].
周振江 ;
马景新 ;
高金华 .
饲料博览, 2001, (11) :47-48
[3]   红三叶再生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J].
樊江文 .
四川草原, 2001, (01) :16-20
[4]   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综合管理优化模式的研究 [J].
樊江文 .
四川草原, 2000, (04) :14-19
[5]   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施肥优化模式的研究 [J].
樊江文 .
草业学报, 1997, (01) :2-10
[6]   绵羊采食红三叶草对其繁育性能的影响 [J].
巩建峰 .
草业科学 , 1996, (03) :57-59
[7]   红三叶草粉取代猪日粮中能、蛋料的适宜比例研究 [J].
张书贤 ;
杨书全 ;
陈经建 .
贵州畜牧兽医, 1996, (01) :2-3
[8]   红三叶草粉喂猪的消化率测定及饲养效果研究 [J].
刘永钢 ;
徐载春 ;
黄五一 ;
张书贤 ;
杨书全 .
中国畜牧杂志, 1991, (03) :8-10
[9]  
SPSS实用统计分析[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郝黎仁等编著, 2003
[10]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邹琦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