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理论的比较分析:一种新综合

被引:1
作者
张凤林
机构
[1]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本开发研究中心
关键词
分配理论; 比较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 激励理论;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2.02.010
中图分类号
F014.3 [商品生产与交换];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分配理论历来是经济学中纷争最激烈的领域,这种情况常常使得人们认为不同的分配理论似乎具有根本的思想冲突,从而是完全不可调和的。然而,对理论史及其当代演变的比较分析表明,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经济理论的多元化本是经济现实的复杂多样性的反映,不同的分配理论不过是不同学派对于社会分配过程的不同侧面加以重点考察的结果。因此,除非已经被明确地证伪,否则每一种分配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分配过程的某一侧面都将是不可或缺的。这意味着,它们之间主要存在的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那种"彼此不可调和"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体现某种程度"理论分工"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也为政府的各种政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广泛理论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8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人力资本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 , (美)雅各布·明塞尔(JacobMincer)著, 2001
[2]  
经济学的边际革命[M]. 商务印书馆 , []布莱克(Black, 1987
[3]  
现代经济学导论[M]. 商务印书馆 , (英)琼·罗宾逊(JoanRobinson), 1982
[4]  
Why Does Human Capital Need a Journal?[J] . Isaac Ehrlich,Kevin M. Murphy. 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 2007 (1)
[5]  
Inside debt, aggregate demand and the Cambridge theory of distribution: a note[J] .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 2002 (2)
[6]  
Labor Discipline and Aggregate Demand: A Macroeconomic Model[J] . Samuel Bowles,Robert Boyer.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88 (2)
[7]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a Competitive Economy: Walrasian, Neo-Hobbesian, and Marxian Models[J] . Samuel Bowl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85 (1)
[8]  
KING[P]. 加拿大专利:CA32117S,1970-02-02
[9]  
Personnel Economics .2 E.P.Laze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