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方晰 [1 ]
洪瑜 [2 ]
金文芬 [1 ]
陈仕栋 [1 ]
机构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研究室
[2]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长沙市南郊山地丘陵区为研究对象,选择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撂荒地、苗圃地、坡耕地)研究了城乡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主要集中在1~0.05mm和<0.001mm两个粒级范围内,土壤质地以重壤土和轻粘土为主。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减弱,土壤砂粒(1.0~0.05mm)、土壤粉粒(0.05~0.01mm)百分率逐渐下降,<0.01mm的土壤物理性粘粒百分率增加。自然、半自然状态利用方式的林地(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普遍较高,土壤密度低于坡耕地、苗圃地、撂荒地、采伐迹地,而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及氮、磷、钾含量普遍高于坡耕地、苗圃地、撂荒地、采伐迹地。
引用
收藏
页码:1217 / 12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桂西北喀斯特移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J].
许联芳 ;
王克林 ;
朱捍华 ;
侯娅 ;
张伟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5) :1013-1018
[2]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J].
范涛 ;
沈非 ;
方凤满 .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02) :163-165
[3]   不同经营类型红松林对汤旺河流域土壤性质的影响 [J].
王树力 .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02) :90-93
[4]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恢复能力的影响 [J].
龙健 ;
邓启琼 ;
江新荣 ;
李阳兵 ;
姚斌 .
生态学报, 2005, (12) :3188-3195
[5]   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特征分析 [J].
高雪松 ;
邓良基 ;
张世熔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2) :53-56+60
[6]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J].
巩杰 ;
陈利顶 ;
傅伯杰 ;
李延梅 ;
黄志霖 ;
黄奕龙 ;
彭鸿嘉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2) :2292-2296
[7]   岩溶山地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分析 [J].
刘玉 ;
李林立 ;
赵柯 ;
王丽丽 ;
饶懿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5) :142-145
[8]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J].
郑华 ;
欧阳志云 ;
王效科 ;
苗鸿 ;
赵同谦 ;
彭廷柏 .
生态学报, 2004, (09) :1994-2002
[9]   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J].
孔祥斌 ;
张凤荣 ;
齐伟 ;
徐艳 .
地理学报, 2003, (03) :333-342
[10]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 [J].
龙健 ;
黄昌勇 ;
李娟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1) :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