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子潭-晓天断裂(晓天至佛子岭间)的构造分析

被引:6
作者
徐磊
吴永生
机构
[1]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
关键词
糜棱岩带; 关群; 断裂带; 断层带; 构造带; 磨子潭; 上侏罗统火山岩; 断层岩; 佛子岭群; 褶皱变形; 冲断层; 角砾岩带; 产状; 轴面构造; 构造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断裂带切割变质围岩中各期变形旋回形成的褶皱,断裂带中的断层岩为形成于地表条件下的角砾岩和碎裂岩并切割围岩中各种糜棱岩带,构成上侏罗统火山岩盆地的边界断层等特征,磨子潭-晓天断裂应是晚侏罗世形成于地表条件下的断层;根据断层附近上侏罗统砂岩夹层中的裂隙焊接,磨子潭-晓天断裂在晚侏罗世形成后,还有两次较强烈的活动。据地表、钻探和地震资料,断层面向北倾,倾角向深部变缓。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3+90 +9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试论桐柏-大别山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J].
杨志坚 .
地质学报, 1982, (02) :123-135
[2]   初论大别山碰撞带 [J].
徐嘉炜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1981, (03) :82-94
[3]   复合褶皱的赤平投影的分析方法 [J].
刘如琦 .
地质学报, 1976, (01) :38-56
[4]   佛子岭群的地质时代问题 [J].
杨志坚 .
地质论评, 1964, (05) :327-336
[5]   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基本问题 [J].
马杏垣 ;
游振东 ;
谭应佳 ;
杨巍然 ;
李东旭 ;
吴正文 .
地质学报, 1961, (01) :30-44+98
[6]  
构造地质学[M]. 地质出版社 , 武汉地质学院等编,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