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的IPAT模型再认识

被引:45
作者
钟兴菊 [1 ,2 ]
龙少波 [1 ,2 ]
机构
[1]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重庆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环境影响; IPAT模型; STIRPAT模型; 双重转换论; 世界体系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 [社会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探究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议题,从人口规模与技术水平的单因素争论拓展到文化背景、政府类型和消费观念等多因素论的讨论,在横向上从宏观社会到微观个体层次的解释,最终形成经典的环境影响的IPAT模型,试图解释环境问题产生的复杂社会动力机制。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对IPAT模型的实证研究以及理论探讨梳理发现:模型中的因变量环境影响I以及自变量人口数量P、富裕程度A和技术水平T的内涵、完备性以及分析单位的适用性等方面备受争议。为了克服变量的局限,首先通过分解IPAT模型中T变量,进一步拓展模型中可能被忽略的对环境影响的多重因素;同时为了避免模型中不同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同比例线性变化的局限性,将IPAT模型转化为非线性的STIRPAT随机模型,使各变量值随观察值的变化而变化;其次为了克服研究中忽视个体对环境影响差异性的不足,以"双重转换"理论为基础分析少数特权群体对环境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最后面对分析单位以及分析情景的差异性与复杂性,基于"世界体系论"视角突破特定区域时空以国家间互动关系为分析单位对全球环境退化展开讨论。研究表明,IPAT模型的发展演变表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逐渐从悲观的"零和"冲突走向协调发展的路径,有利于探索更加有效的举措应对全球复杂而严峻的环境问题,同时对新常态下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
    洪大用
    [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09) : 82 - 99+207
  • [2]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能源压力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视角
    姜磊
    季民河
    [J]. 地理科学, 2011, 31 (09) : 1072 - 1077
  • [3]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龙爱华
    徐中民
    王新华
    尚海洋
    [J]. 生态学报, 2006, (10) : 3358 - 3365
  • [4] 环境与社会[M]. 天津人民出版社[美]查尔斯·哈珀, 1998
  • [5] 增长的极限[M]. 吉林人民出版社 , (美)丹尼斯·米都斯(TennisL.Meadows)等著, 1997
  • [6]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Disproportionality, and the Double Diversion: Reaching Out, Reaching Ahead, and Reaching Beyond[J] . William R.Freudenburg.Rural Sociology . 2009 (1)
  • [7] Privileged Access, Privileged Accounts: Toward a Socially Structured Theory of Resources and Discourses[J] . William R. Freudenburg.Social Forces . 2005 (1)
  • [8] A rift in modernity? assessing the anthropogenic sourc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with the STIRPAT model[J] . Richard York,Eugene A. Rosa,Thomas Dietz.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 2003 (10)
  • [9] STIRPAT, 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 . Richard York,Eugene A Rosa,Thomas Dietz.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3 (3)
  • [10] The Modern World-System as environmental history?: Ecology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Moore, JW
    [J]. THEORY AND SOCIETY, 2003, 32 (03) : 307 -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