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边界区中生代推覆构造与伸展垮塌作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被引:37
作者
郑亚东
王涛
机构
[1]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中生代; 推覆构造; 晚造山垮塌; 运动学涡度; 应力状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蒙边界的亚干地区经历古生代造山作用之后,中生代经历两次重大的构造事件:造山期(晚三叠-早侏罗世)为地壳的缩短导致总体向南的特大型推覆构造;晚造山期(晚侏罗-早白垩世)近南北的地壳伸展,形成变质核杂岩.经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查明,造山期形成的推覆构造上盘总体运动方向约180°,运动学涡度约为?0.10,属缩短-增厚型剪切作用,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近水平.晚造山期伸展作用形成拆离断层,上盘总体运动方向约165°:早期运动学涡度平均为0.74,属简单剪切为主减薄型剪切作用,最大主压应力轴倾角66°;晚期伸展作用的运动学涡度为平均0.55,属纯剪切为主减薄型剪切作用,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近直立.表明推覆构造导致地壳的增厚,原处于地壳上层的岩石下沉进入韧脆性转化带以下的下地壳,增温的下盘岩石和其下部分重熔的物质因其体积的增大和比重的减小而上浮,而上盘岩石则因构造增厚负荷加大.在上方负荷和下部热隆的联合作用下,夹持其间的韧性剪切带中的垂向纯剪切组分增大.当垂向纯剪切组分超过简单剪切组分时,韧性剪切带转化为伸展-减薄型剪切带.这一递进转化过程体现了推覆构造和伸展构造时空关系和其间运动学和动力学内在的本质联系:推覆构造引起地壳增厚的过程中孕育了伸展的因素,伸展组分的递增最终导致
引用
收藏
页码:291 / 30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南蒙微大陆存在的年代学证据:亚干-翁奇海尔罕核杂岩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J]. 王涛,郑亚东,G.E.Gehrels,穆治国.科学通报. 2001(14)
[2]   亚干变质核杂岩的运动学涡度与剪切作用类型 [J].
郑亚东 .
地质科学, 1999, (03) :273-280
[3]   内蒙亚干变质核杂岩剪切作用类型的初步分析 [J].
郑亚东,王玉芳 .
地学前缘, 1995, (02) :245-246
[4]   造山后伸展构造研究的最新进展 [J].
张家声 .
地学前缘, 1995, (01) :67-84
[5]   中蒙边界区新发现的特大型推覆构造及伸展变质核杂岩 [J].
郑亚东 ;
王士政 ;
王玉芳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0, (12) :1299-1305+1347
[6]  
Gravitational orogenic collapse vs plate-boundary stresses: a numerical modelling approach to the Permo-Carboniferous evolution of Central Europe[J] . Andreas Henk.Geologische Rundschau . 19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