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

被引:18
作者
梁泉
尹元萍
杨通新
机构
[1] 云南省临沧地区种子管理站
[2] 云南省临沧地区农业学校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模式; 产量; 效益;
D O I
10.13605/j.cnki.52-1065/s.2004.05.008
中图分类号
S344 [耕作的制度和方式];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玉米与大豆不同比例间作与净作试验的比例间作段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组成的复合群体具有较大的生产力潜力,有明显的间作优势;玉米与大豆间作时复合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玉米产量的影响,小比例间作和混作高秆作物过多,对大豆生产不利;玉米与大豆2∶2间作时,即玉米大行距为145cm,小行距为35cm,株距为22cm时,其复合群体的总产量是最高的;玉米与大豆2∶4间作时,具有最高的投入产出比(1∶277)和每工日纯收入(4482元/d)。结合临沧地区多年来玉米与大豆间套种的经验,阐述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和潜力,进而提出了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19+38 +3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世界菜用大豆生产、贸易和研究的进展 [J].
韩天富 ;
盖钧镒 .
大豆科学, 2002, (04) :278-284
[2]   谈谈饲料作物和牧草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J].
洪绂曾 .
作物杂志, 2000, (02) :1-4
[3]   土地当量比的实质及应用分析 [J].
刘玉华 ;
张立峰 .
耕作与栽培, 1999, (04) :64-65
[4]   春小麦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积累动态的研究 [J].
李隆 ;
杨思存 ;
孙建好 ;
李晓林 ;
张福锁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 (02) :68-76
[5]   我国间套作持续健康发展之对策 [J].
赵秉强 ;
李凤超 ;
王成超 .
耕作与栽培, 1997, (Z1) :5-8
[6]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J].
马骥,马淑云,程寅生,毛建昌,白世斌 .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4) :80-84
[7]  
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中养分竞争和氮素转移研究[D]. 肖焱波.中国农业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