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日光温室水肥调配对李子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7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汪可欣
[
1
]
吴素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理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吴素文
[
2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丽学
[
1
]
吴琼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吴琼
[
3
]
张广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市水科学研究所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张广涛
[
4
]
机构
:
[1]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2]
沈阳农业大学理学院
[3]
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
[4]
沈阳市水科学研究所
来源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08年
/ 04期
关键词
:
李子;
水肥调配;
滴灌;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S662.3 [李];
学科分类号
:
090201 ;
摘要
:
以日光温室滴灌条件下李子晚熟品种为材料进行水肥调配试验,探讨了水肥施用水平对李子叶面积、新梢生长量和产量的影响。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分、肥料和水肥交互作用对李子的生长和产量都有显著影响,其中肥料因素对李子生长影响较大,水分因素对李子产量影响较大;并且筛选出了李子在本试验方案处理中高产、节水的水肥管理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李优良品种及实用栽培新技术.[M].杨建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水肥耦合效应对辣椒产量影响初探
[J].
梁运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龙井 ,辽宁沈阳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梁运江
;
依艳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龙井 ,辽宁沈阳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依艳丽
;
尹英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龙井 ,辽宁沈阳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尹英敏
;
许广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龙井 ,辽宁沈阳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许广波
;
苏艳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龙井 ,辽宁沈阳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苏艳敏
.
土壤通报,
2003,
(04)
:262
-266
←
1
→
共 2 条
[1]
李优良品种及实用栽培新技术.[M].杨建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水肥耦合效应对辣椒产量影响初探
[J].
梁运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龙井 ,辽宁沈阳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梁运江
;
依艳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龙井 ,辽宁沈阳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依艳丽
;
尹英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龙井 ,辽宁沈阳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尹英敏
;
许广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龙井 ,辽宁沈阳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许广波
;
苏艳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延边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龙井 ,辽宁沈阳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吉林龙井
苏艳敏
.
土壤通报,
2003,
(04)
:262
-26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