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变动及其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

被引:13
作者
李怡乐 [1 ]
孟捷 [2 ]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 清华大学《资本论》与当代问题研究中心
关键词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 劳动报酬; 主成分分析; 时间序列模型;
D O I
10.16158/j.cnki.51-1312/f.2014.12.004
中图分类号
F249.2 [中国];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取决于资本积累体制中与雇佣关系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各类制度安排,去商品化的制度赋予了工人抵御市场风险和展开议价行为的能力,可以预期,此类制度安排是有利于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代表性影响指标,构造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综合变动指数,并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变化进行比照,考察了二者在大约三十年间的变动趋势和对应关系。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与劳动者报酬间(GDP中的劳动份额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资份额)的负相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3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 [J].
孟捷 ;
李怡乐 .
开放时代, 2013, (05) :74-106
[2]   工会是否改善劳动收入份额?——理论分析与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经验证据 [J].
魏下海 ;
董志强 ;
黄玖立 .
经济研究, 2013, 48 (08) :16-28
[3]   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J].
常凯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06) :91-108+206
[4]   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的“非典型”事实:马克思主义的解读 [J].
齐昊 .
当代经济研究, 2011, (10) :76-82
[5]  
关于中国劳动报酬占GDP份额变动的研究[J]. 张车伟,张士斌.劳动经济评论. 2011(00)
[7]   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与实用含义——非正规经济实践 [J].
黄宗智 .
开放时代, 2010, (10) :134-158
[8]   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 [J].
龚刚 ;
杨光 .
管理世界, 2010, (05) :45-55+187
[9]   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J].
罗长远 ;
张军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4) :65-79+206
[10]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J].
罗长远 ;
张军 .
管理世界, 2009, (05) :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