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水平与城市学习

被引:4
作者
李郇 [1 ]
徐现祥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2]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 城市学习;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06.04.009
中图分类号
F124.3 [技术发展与革新];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1204 ;
摘要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针对我国地级城市经济增长出现的巨大差异,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采用Hall和Jone(1999)基于水平增长的人均产出分解,对我国188个地级城市200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算,发现全要素生产率较好地解释了我国地级城市人均产出的差异,相关系数达到0.839;然后从我国城市的技术进步主要来自于城市的模仿与学习机会的角度,分析了地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原因,提出通过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力度,发挥城市集聚规模效益,建设学习型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581 / 584+604 +60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 [J].
易纲 ;
樊纲 ;
李岩 .
经济研究, 2003, (08) :13-20+90
[2]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J].
张军 ;
施少华 .
世界经济文汇, 2003, (02) :17-24
[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J].
杨晓光 ;
樊杰 ;
赵燕霞 .
地理学报, 2002, (06) :701-708
[4]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的模式探讨 [J].
李郇 .
广东社会科学, 2002, (04) :24-29
[5]   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 [J].
叶裕民 .
经济学家, 2002, (03) :115-121
[6]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由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 [J].
郑玉歆 .
经济研究, 1999, (05) :57-62
[7]   论中国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与劳动力市场化 [J].
陈晓宇 ;
闵维方 .
教育研究, 1999, (01) :35-40
[8]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翻译.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