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吡咯类杀虫剂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16
作者
:
张芝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农药研究所
张芝平
机构
:
[1]
上海市农药研究所
来源
:
世界农药
|
1999年
/ 06期
关键词
:
构效关系;
叶蝉;
棉红蜘蛛;
棉花害虫;
烟芽夜蛾;
亲电子基团;
敏感品系;
活性关系;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TQ453 [杀虫剂];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正> 至今,以天然物为先导化合物,通过一系列改造及分子修饰,从而研制出全新结构的农药品种,无疑仍为创制新农药的有效途径之一。吡咯类杀虫剂chlorfenapyr即为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 1987年,美国氰胺公司从俄克拉何马采集的土壤中发现了对众多农业害虫具有生物活性的、属链霉菌属的农用抗生素,再经分离及一系列杀虫活性筛选后,Carter等确认其活性组份为吡咯菌素,(图1)即为其结构式及杀虫活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6+11 +11
页数:6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