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及运用

被引:2
作者
丁六逸
机构
[1] 黄委会工务处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调水调沙; 蓄清排浑; 洪水; 泄水建筑物; 水轮机过流部件; 高含沙水流; 水库调度; 水工建筑物; 高含沙浑水; 水流动; 泄流排沙; 水库淤积; 下游河道; 泥沙淤积; 水沙条件; 凌汛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综合利用工程,1960年9月基本建成并蓄水运用。由于水库的严重淤积,1962年3月被迫改变运用方式,并于1964~1971年先后二次对枢纽工程进行改建,提高了水库泄流排沙能力。根据改建后的工程条件,考虑泥沙集中来自汛期以及潼关以下峡谷河道输沙能力大等特点,自1974年起,三门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迄今,库区的泥沙淤积大大缓和,潼关以下峡谷库区保持着可供长期使用的库容,淤积上延基本得到控制,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也有所改善。同时,水库不但发挥了防洪、防凌作用,而且还取得了一定的灌溉、城市供水和发电效益。三门峡水库的改建和调水调沙运用初步获得成功。但是,1974年以来,来水来沙条件比较有利,三门峡现有的泄流规模和运用方式,尚有待于不同的和不利的水沙条件考验。同时,由于黄河大量的泥沙,在解决水库淤积和发挥水库综合效益上互相制约;闸门启闭设施不完善;高含沙水流对水轮机过流部件和泄水建筑物的磨损、气蚀严重,这些问题使三门峡水库所能发挥的综合效益受到限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0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