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区蜱类分布及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状况调查

被引:48
作者
刘洋 [1 ,2 ]
黄学勇 [2 ]
杜燕华 [2 ]
王海峰 [2 ]
许汴利 [1 ,2 ]
机构
[1]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
关键词
蜱; 疾病媒介; 动物种群组; 流行病学研究; 牛虻; 新布尼亚病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81 [流行病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R51 [传染病];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调查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地区蜱的种类分布、季节消长和有关吸血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情况。方法 2011年3—12月,在信阳和济源市,采用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以及采用宿主体表捕捉法采集寄生蜱,并进行分类鉴定,分析蜱的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采集牛虻(16组38只)、牛虱(16组224只)、蚊子(17组238只)、蜱(77组825只)等吸血媒介,用RT-PCR方法进行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在信阳、济源两个地区共采集蜱12 388只,隶属于2个科5个属6个种。在信阳市获蜱622只,分为2个科3个属3个种,分别为拉哈尔钝缘蜱2只(0.32%),长角血蜱451只(72.51%),微小牛蜱117只(18.81%);在济源市获蜱11 766只,分为1个科4个属5个种,长角血蜱7718只(65.60%),小亚璃眼蜱164只(1.39%),其他蜱种(如残缘璃眼蜱、微小牛蜱、血红扇头蜱等)共710只(6.03%),其中长角血蜱在两个地区均有分布,为河南省绝对优势种。3一10月份均为蜱的活动期,平均密度为160只/人工小时,其中5—7月份分别为278、209、542只/人工小时,为活动高峰期。在11组蜱和3组牛虻中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其余吸血虫媒均为阴性。结论拉哈尔钝缘蜱、长角血蜱、微小牛蜱、小亚璃眼蜱、血红扇头蜱、残缘璃眼蜱等在河南省均有存在,长角血蜱为优势种,蜱的密度随季节变化;部分蜱、牛虻中新布尼亚病毒PCR检测结果为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00 / 50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J].
唐晓燕 ;
崔宁 ;
康锴 ;
王海峰 ;
尤爱国 ;
赵国华 ;
杨家强 ;
黄学勇 ;
杜燕华 ;
陈豪敏 ;
刘国华 ;
许汴利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02) :110-113
[2]   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现、认识与启示 [J].
许汴利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02) :99-102
[3]   布尼亚病毒及其引发的疾病 [J].
邵惠训 .
实验动物科学, 2011, 28 (04) :52-56
[4]   河南商城地区蜱媒传染病的相关调查 [J].
张伟龙 ;
鲍一丹 ;
李震宇 ;
浮飞翔 ;
陈朝晖 ;
申冬喜 ;
汤芳 ;
李增德 .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1, (03) :171-175
[6]   内蒙古部分边境口岸地区主要蜱类及蜱媒病原检测 [J].
郝广福 ;
李宏 ;
孙毅 ;
葛润平 ;
乔国强 ;
李彬 ;
田文智 ;
史纳新 ;
杨晓野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04)
[7]   北京林区蜱类及鼠类调查 [J].
李建民 ;
曹务春 ;
张习坦 ;
吴晓明 ;
董振英 ;
赵秋敏 ;
杨红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2, (03) :165-168
[8]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 [J].
万康林 ;
张哲夫 ;
窦桂兰 ;
侯学霞 ;
王宏英 ;
张金声 ;
朱桂凤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8, (05) :8-11
[9]  
长角血蜱的野外生态学研究.[D].郑洪远.河北师范大学.2009, 11
[10]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Fever, Thrombocytopenia and Leukopenia Syndrome (FTLS)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Discovery of a New Bunyavirus [J].
Xu, Bianli ;
Liu, Licheng ;
Huang, Xueyong ;
Ma, Hong ;
Zhang, Yuan ;
Du, Yanhua ;
Wang, Pengzhi ;
Tang, Xiaoyan ;
Wang, Haifeng ;
Kang, Kai ;
Zhang, Shiqiang ;
Zhao, Guohua ;
Wu, Weili ;
Yang, Yinhui ;
Chen, Haomin ;
Mu, Feng ;
Chen, Weijun .
PLOS PATHOGENS, 2011, 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