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至2010年检验不合格标本分析

被引:24
作者
王蓓丽
孙林
周佳烨
金杰
吴炯
宋斌斌
张春燕
郭玮
潘柏申
机构
[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关键词
标本制备; 实验室,医院; 组织和管理; 质量控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6.1 [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分析如何控制和降低不合格标本量,以确保分析前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收到的住院患者血液不合格标本40 035份及2010年收到的住院患者体液不合格标本,包括尿液不合格标本162份及粪便不合格标本167份。以不合格率描述不合格标本情况,采用PearsonX2检验比较不同种类的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块的风险。结果注射器-玻璃管/硅化塑料管加自配抗凝剂采集标本的不合格率远高于真空采血系统(不合格率分别为11.58%,和1.33%);2007至2010年真空采血系统采集标本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3.29‰、1.49%e、0.76‰及0.52‰,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合格的3大主要原因为标本凝块、标本量少及标本类型错误,其中标本凝块又以柠檬酸钠抗凝管最常见(X2=202.3,P=0.000);体液不合格标本以粪便标本无标本为主,通过改用透明容器后不合格率由原先的2.0%ol以上下降至1.5%d以下。结论检验科应建立控制标本不合格率的制度,并通过不断分析及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有效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确保分析前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305 / 308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2003—2006年北京安贞医院检验科标本不合格的特点分析及对策 [J].
袁慧 ;
曾小丽 ;
蒋朝晖 ;
赵秀清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30 (06) :69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