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研究

被引:28
作者
潘顺安
刘继生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大湄公河; 次区域; 旅游合作;
D O I
10.16323/j.cnki.lykx.2005.04.001
中图分类号
F591 [世界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由中国云南省、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组成。次区域内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并有一条天然大通道———湄公河将次区域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具有合作发展旅游的优越条件。本文在分析了次区域各方面的条件后认为,将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合作开发置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先地位是最佳选择;同时对次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与前景 [J].
王勤 .
南洋问题研究, 2003, (04) :9-17+92
[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国际旅游发展前景的预测分析 [J].
陈俊 .
经济问题探索, 2002, (04) :120-124
[3]   打造区域性产业板块: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方向 [J].
刘连银 ;
周方涛 .
旅游科学, 2001, (03) :5-7
[4]   中老缅泰结合部次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J].
陈社明 ;
李益敏 .
经济地理, 2000, (06) :84-87+96
[5]   成长三角:理论与现实——图们江与湄公河地区“成长三角”开发实践的比较 [J].
余暜雕 ;
蔡旭阳 ;
卢丽 .
东北亚论坛, 1999, (0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