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意创伤受害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4
作者
杨智辉
王建平
谢伟
王玉龙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蓄意创伤; 揭露; 社会认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9.5 [反应性精神障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蓄意创伤受害者的PTSD症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事件冲击问卷、创伤经历揭露问卷、受害人认可问卷和攻击描述问卷等测查工具对163名蓄意创伤受害者进行调查。结果:(1)蓄意创伤受害者的PTSD三大症状之间相关显著,且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显著,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高警觉症状;(2)创伤严重程度与PTSD三大症状的相关显著;(3)创伤揭露中情绪反应对PTSD三大症状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社会认可度中的一般性排斥对PTSD三大症状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蓄意创伤受害者有着较强的PTSD症状,且以闯入性症状最为严重,回避和高警觉症状次之;创伤的严重程度、揭露时的情绪反应和社会认可度中的一般性排斥等都对蓄意创伤受害者的PTSD症状有影响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61 / 16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精神创伤的临床调查与分析 [J].
刘素珍 .
心理科学, 2002, (01) :34-36+126
[2]   烟台海难援救军人PTSD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J].
惠武利 ;
施旺红 ;
徐德忠 ;
王家同 ;
吴玮 ;
门可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03) :148-149
[3]   对受洪灾群体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调查 [J].
高岚 ;
罗颖 ;
汪向东 ;
胡武昌 ;
吴红东 ;
曹火军 ;
沈渔邨 .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0, (02) :42-45
[4]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 2001
[5]  
Self-disclosure and identity management by bereaved parents[J] . Sally O. Hastings.Communication Studies . 2000 (4)
[6]  
The Impact of the Homecoming Recep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he West Haven Homecoming Stress Scale (WHHSS)[J] . David Read Johnson,Hadar Lubin,Robert Rosenheck,Alan Fontana,Steven Southwick,Dennis Charney.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 1997 (2)
[7]  
From victim to surviv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wake of catastrophe. Figley CR. New York: Brunner/mazel .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