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地理条件与边疆农村贫困

被引:9
作者
黄国勇 [1 ,2 ]
张敏 [1 ]
秦波 [3 ]
机构
[1]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2] 安徽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3] 不详
关键词
贫困; 社会发展; 地理条件; 分位数回归; 边境贫困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区域贫困是世界各国贫困问题的新特征,在我国农村贫困现象主要表现在连片特困区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边疆地区农村贫困在地理和人口的分布上更加突出,就其产生的维度而言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落后与地理条件恶劣两大方面,边疆地区特别是与外界接壤区域社会、经济、人口等背景尤其复杂,使得边疆农村社会发展、地理条件与贫困发生的理论研究和我国当前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时代特征密切相连。当前中外研究区域农村贫困的文献较多,从内容角度来看更多的是割裂区域社会发展与地理条件之间的联系,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偏重于整体定量分析,本文通过2006-2012年新疆边境贫困县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地理条件的面板数据,采取面板分位数条件回归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地理因素如何影响边境县市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贫困发生,研究结果显示:1模型整体分析表明,一线居民守边、农业产值比重等社会发展因素对农民增收和减贫都有显著作用,教育年限、扶贫资金因素显著减缓农村的贫困。平均海拔、人均林地和矿产资源等地理条件因素显著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贫困,但作用方向不完全一致。2不同分位数点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分位数点各因素作用的力度不同,譬如扶贫资金在0.75,0.9高分位点对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对贫困减少的作用更大,以及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减贫效应更显著。3从社会发展和地理条件两大维度结合上分析,社会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消除区域不利地理条件的贫困效应。为此本文提出边疆农村的脱贫工作要因地制宜和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和一刀切,从而跳出"扶贫陷阱"的怪圈。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4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 [J].
宋周莺 ;
刘卫东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10) :31-37
[2]  
Estimation of water balanc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ed on GRACE satellite data[J]. Min XU,BaiSheng YE,QiuDong ZHAO,ShiQing ZHANG,Jiang W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3(03)
[3]   自然地理环境的贫困效应检验——自然地理条件对农村贫困影响的实证分析 [J].
曲玮 ;
涂勤 ;
牛叔文 ;
胡苗 .
中国农村经济, 2012, (02) :21-34
[4]   农业增长对降低农村贫困真的更重要吗?——对世界银行观点的反思 [J].
章元 ;
许庆 .
金融研究, 2011, (06) :109-122
[5]   空间贫困理论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扶贫问题 [J].
陈全功 ;
程蹊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1 (01) :58-63
[6]   西部脆弱环境分布与贫困关系的研究 [J].
程宝良 ;
高丽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32 (02) :198-202
[7]   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 [J].
高梦滔 ;
姚洋 .
经济研究, 2006, (12) :71-80
[8]   新疆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及其承载能力分析 [J].
周宏飞 ;
张捷斌 .
干旱区地理, 2005, (06) :756-763
[9]   脆弱性与农村贫困 [J].
韩峥 .
农业经济问题, 2004, (10) :8-12+79
[10]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报告 [J].
李小云 ;
叶敬忠 ;
张雪梅 ;
唐丽霞 ;
左停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