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沟泥石流和深溪沟泥石流灾害特征

被引:23
作者
郭晓军 [1 ]
向灵芝 [1 ,2 ]
周小军 [1 ,2 ]
杨伟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泥石流; 山洪; 沟床比降; 沟道起动; 汶川地震灾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汶川地震之后,泥石流成为灾区最为严重的灾害类型之一,直接影响到灾后重建和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汶川地震灾区7月初群发性泥石流进行野外考察,重点分析了高家沟和深溪沟两条泥石流的成因和特征。高家沟为由滑坡崩塌体引起的土力类粘性泥石流,容重约为2.07 g/cm3,总量超过30万m3,分三次间歇性汇入主河,并堵断1/2河道,迫使岷江持续冲刷对岸路基,损毁213国道长达400 m;深溪沟为山洪冲刷河道引起的水力类稀性泥石流,容重约在1.44~1.58 g/cm3之间,流量约在160~180 m3/s之间。对不同的泥石流沟应采用不同的防灾减灾措施,可有效降低泥石流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国泥石流研究.[M].康志成等著;.科学出版社.2004,
[2]  
泥石流运动机理与灾害防治.[M].费祥俊;舒安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行业标准-地质.2006,
[4]   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的泥石流 [J].
谢洪 ;
钟敦伦 ;
矫震 ;
张金山 .
山地学报, 2009, (04) :501-509
[5]   根据泥石流沉积物计算泥石流容重的方法研究 [J].
余斌 .
沉积学报, 2008, (05) :789-796
[6]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 [J].
崔鹏 ;
韦方强 ;
何思明 ;
游勇 ;
陈晓清 ;
李战鲁 ;
党超 ;
杨成林 .
山地学报, 2008, (03) :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