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变形杆菌培养及其药敏结果分析

被引:11
作者
徐传和 [1 ]
朱洪权 [1 ]
郑连荣 [1 ]
刘明辉 [2 ]
机构
[1]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
[2] 通化市疗养院检验科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培养; 药敏; β-内酰胺酶; AmpC酶; 金属β-内酰胺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6.5 [微生物学检验];
学科分类号
100208 ;
摘要
目的为了检测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55株奇异变形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活性以及这些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用API-20E对菌株进行鉴定,双纸片协同试验和确正试验筛选超广谱β-内酰胺酶,纸片扩散法检测AmpC酶,改良Hodge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药敏试验采用标准的纸片扩散法。结果奇异变形杆菌的产酶率为21.8%(12/55)。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18.2%(10/55),AmpC酶为3.6%(2/55)、金属β-内酰胺酶为0%(0/55)。三代头孢菌素、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头孢西啶、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大于80%。结论实验室有必要加强对产β-内酰胺酶的奇异变形杆菌的检测。三代头孢菌素、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头孢西啶、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是治疗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引用
收藏
页码:1566 / 156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医学微生物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周正任主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