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纳木错流域湖泊/冰川区适用性分析
被引:8
作者:

游庆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潮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张强弓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李茂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刘景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实测气象资料;
纳木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在念青唐古拉峰扎当冰川垭口(30.47°N、90.65°E,5800m)和纳木错站(30.77°N、90.99°E,4730m)的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气压等资料,与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再分析资料在纳木错流域湖泊/冰川区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扎当冰川垭口和纳木错站气压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好于气温,相对湿度稍差;扎当冰川垭口气压和相对湿度再分析值与实测值的差值在冬季偏大,夏季偏小,气温则相反。在研究期间,总体上再分析资料在冰川区的可信度好于湖泊区,再分析资料能很好地反映该地区地面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特征,在应用到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时应考虑地形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峰地区气候特征初步分析
[J].
游庆龙
;
康世昌
;
田克明
;
刘景时
;
李潮流
;
张强弓
.
山地学报,
2007, (04)
:497-504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2]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珠穆朗玛峰—念青唐古拉山脉气象研究中的可信性
[J].
谢爱红
;
秦大河
;
任贾文
;
秦翔
;
康世昌
;
蒋友严
.
地理学报,
2007, (03)
:268-278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秦大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实验室

任贾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3]
青藏高原纳木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J].
游庆龙
;
康世昌
;
李潮流
;
李茂善
;
刘景时
.
气象,
2007, (03)
:54-60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茂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研究站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4]
青藏高原南部冰芯记录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J].
康世昌
;
秦大河
;
任贾文
;
PAMayewski
;
侯书贵
;
张东启
;
张拥军
;
SKaspari
.
第四纪研究,
2006, (02)
:153-164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秦大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任贾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PAMayewski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University of Maine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侯书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张东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张拥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SKaspari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University of Maine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5]
西藏纳木错地区116 ka以来的湖相沉积及其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
[J].
曲亚军
;
朱大岗
;
孟宪刚
;
邵兆刚
;
余佳
;
韩建恩
;
孟庆伟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02)
:187-193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大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

孟宪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

邵兆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

余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

韩建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

孟庆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
[6]
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和湖泊变化遥感研究
[J].
鲁安新
;
姚檀栋
;
王丽红
;
刘时银
;
郭治龙
.
冰川冻土,
2005, (06)
:783-792

鲁安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寒区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寒区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时银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寒区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寒区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7]
近期气候变暖念青唐古拉山拉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
[J].
张堂堂
;
任贾文
;
康世昌
.
冰川冻土,
2004, (06)
:736-739

张堂堂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任贾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8]
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NCEP和ECMWF地面气温及降水再分析和实测资料对比分析
[J].
李川
;
张廷军
;
陈静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4, (S1)
:97-103

李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张廷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陈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9]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古降水量变化及其环境响应
[J].
邵兆刚
;
孟宪刚
;
朱大岗
;
王津
;
杨朝斌
;
韩建恩
;
余佳
;
孟庆伟
.
地质力学学报,
2004, (04)
:337-343

邵兆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拉萨 ,北京 ,北京 ,北京

孟宪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拉萨 ,北京 ,北京 ,北京

朱大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拉萨 ,北京 ,北京 ,北京

王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拉萨 ,北京 ,北京 ,北京

杨朝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拉萨 ,北京 ,北京 ,北京

韩建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拉萨 ,北京 ,北京 ,北京

余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拉萨 ,北京 ,北京 ,北京

孟庆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拉萨 ,北京 ,北京 ,北京
[10]
纳木错流域自然生态特征与生物资源保护研究
[J].
宗浩
;
王成善
;
黄川友
;
张永泽
;
张天华
;
徐恒
;
何献君
;
陈颉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5)
:551-557

宗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王成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黄川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张永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张天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徐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何献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陈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