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解释的方法论思考:从一种主体性到另一种主体性

被引:9
作者
刘森林
机构
[1]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
关键词
实践; 方法论; 情境,三种主体; 习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23 [认识论、反映论];
学科分类号
010101 ;
摘要
被过度尊崇的"实践"应该祛魅了。"劳动"与"实践"的区别、实践世界的科学化都该受到反思;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以理论方式认知"实践"的"认识型实践"最需要反思。区分行动主体和解释主体,特别是行动者所处的情境,与行动者作为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以及作为非施动者的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这三个不同的情境,至为关键。第二种情境的解释主体是最为合适的实践解释主体,这样的解释主体才更容易达到理论(操作)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与此相对应,行动主体不再被解释为实体化的纯粹自我,也不是文化叙事解释的主体,而首先是前反思的、最低限度的、第一人称形式出现的体验主体。这样的主体性与布迪厄所说左右实践行为的"习性"具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关联。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诠释视域及其误区 [J].
樊志辉 .
求是学刊, 2005, (05) :40-46
[2]  
主体性和自身性[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丹) 扎哈维 (Zahavi, 2008
[3]  
经验及其模式[M]. 文津出版社 , (英)迈克尔·奥克肖特著, 2005
[4]  
新黑格尔主义论著选辑[M]. 商务印书馆 , 张世英主编, 2003
[5]  
实践感[M]. 译林出版社 , (法)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著, 2003
[6]  
实践与反思[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法)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美)华康德(LoicWacquant)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