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苏鲁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的“C”类组构及其形成条件探讨

被引:14
作者
许志琴
陈晶
王勤
曾令森
杨经绥
陈方远
李天福
梁凤华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大学物理系
[3]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5] 北京
[6] 南京
[7] 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橄榄石; 优选方位; 俯冲带; 超高压变质作用; 苏鲁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上地幔地震的各向异性主要归因于橄榄石的优选方位,不同的橄榄石优选方位模式可以作为上地幔不同动力学作用的指示剂。不同应力和含水量条件下的高温变形实验已经确定出五类橄榄石组构模式(“A”型、“B”型、“C”型、“D”型和“E”型)。本文运用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对来自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的橄榄石进行了优选方位测定,不同变形程度的橄榄石均显示了[100]轴近垂直于面理和[001]轴近平行于线理的特征,为“C”类组构模式,可见组构类型与变形程度没有关系,并且橄榄石组构所显示的NW向SE的剪切指向,与围岩-正、副片麻岩中形成于折返过程的石英优选方位所显示的SE向NW的剪切指向完全不同,说明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的“C”类组构是折返前形成的。结合橄榄石结构水的测量和已有的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形成的温压条件,推测该组构形成于含水俯冲带中,认为芝麻房石榴石橄榄岩的原岩来自于高含水的上部地幔楔碎块,与俯冲的陆壳物质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并最终折返至地表。
引用
收藏
页码:389 / 39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许志琴
    张泽明
    刘福来
    杨经绥
    李海兵
    杨天南
    邱海峻
    李天福
    孟繁聪
    陈世忠
    唐哲民
    陈方远
    [J]. 地质学报, 2003, (04) : 433 - 450+593
  • [2] 江苏东海芝麻房预先导孔(CCSD-PP1)橄榄岩及其反映的上地幔亏损和交代事件
    李天福
    杨经绥
    张儒媛
    [J]. 地质学报, 2003, (04) : 492 - 509+597
  • [3]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石榴石橄榄岩中含钛硅镁石出溶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许志琴
    陈晶
    杨经绥
    李旭平
    陈方远
    [J]. 地质学报, 2003, (04) : 549 - 555
  • [4] 含柯石英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胶东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证据[J]. 杨经绥,许志琴,吴才来,刘福来,史仁灯,J.Wooden,Maruyama.地质学报. 2002(03)
  • [5] Olivine[100] normal to foliation: 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 in prograde garnet peridotite formed at high H2O activity, Cima di Gagnone (Central Alps)[J] . Katrine Frese,Volkmar Trommsdorff,Karsten Kunze.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2003 (1)